中醫(yī)古籍
  • 《證治準(zhǔn)繩·瘍醫(yī)》 發(fā)表

    作者: 王肯堂

    二活散

    羌活 獨(dú)活 當(dāng)歸 烏藥 赤芍藥 金銀花 連翹 天花粉 甘草節(jié) 白芷(各四錢半) 紅花 蘇木荊芥 蟬蛻 干葛(各三錢) 檀香(二錢)

    上為細(xì)末。每服三錢,煎蒼耳湯調(diào)下。

    奪命丹治疔瘡發(fā)惡心及諸惡瘡。

    蟾酥(干者,半錢,酒化) 朱砂(水飛,三錢) 輕粉(五分) 枯礬 寒水石(水飛,各一錢) 銅綠(一字) 麝香(一字) 海羊(二十個(gè),研。即蝸牛也,不用亦效)

    上件為細(xì)末。將海羊另研為泥,和藥一處,丸如綠豆大。如丸不就,加好酒成之。病輕者一丸二丸,重者三丸,未效再服。服時(shí)嚼蔥白一大口極爛,置手心,放藥丸于蔥內(nèi)裹合,以熱酒送下,暖處臥,取汗出為效。忌冰水。薛氏,銅綠、麝香、沒藥、乳香各一錢。

    返魂丹(《瑞竹》) 治十三種疔。

    朱砂 膽礬(各一兩半) 血竭 銅綠 蝸牛(生用) 雄黃 枯白礬(各一兩) 輕粉 沒藥蟾酥(各半兩) 麝香(少許)

    上將蝸牛、蟾酥研爛,余藥為細(xì)末,同研和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令病患先嚼蔥白三寸,吐在手心,將藥丸裹在蔥白內(nèi),用熱酒一盞吞下,如重車行五里許,有汗出即瘥。如不能嚼蔥,研爛裹下極效。

    返魂丹經(jīng)云∶汗之則瘡愈。必用此藥汗之。

    乳香 沒藥 辰砂 雄黃(各一錢半) 輕粉 片腦 麝香(各五分) 海羊(即蝸牛也,不拘多少) 蟾酥 青黛 粉草 硼砂(各一錢)

    上為細(xì)末,用海羊搗膏為丸。如難丸,加酒面糊些少,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兼生蔥頭二三個(gè),細(xì)嚼咽下。疔腫及癰腫,毒瓦斯入膈者,得微汗即解。一方,加銅綠、寒水石、輕粉、枯礬各一錢重。

    飛龍守命丹治疔瘡、發(fā)背、腦疽、乳癰疽、附骨疽、一切無頭腫毒、惡瘡服之,便有頭。不痛者服之便痛。已成者,服之立愈。此乃惡證藥中至寶,病危者服之立可矣,萬無一失。此乃家傳之秘方,一生受用,不敢輕泄,神速之驗(yàn),即愈立效。

    輕粉 腦子(無亦可) 麝香(各半錢) 血竭 膽礬 寒水石(各一錢) 蟾酥(干者,酒化) 乳香沒藥 朱砂(為衣) 銅綠(各二錢) 雄黃(三錢)

    蝸牛(二十一個(gè),無亦效) 蜈蚣(一條,酒炙黃,去頭足)

    上為細(xì)末。先將海羊連殼研為泥,和前藥為丸,如綠豆大。如丸不就,入酒打面糊為丸。每服二丸,先用蔥白三寸,令病患嚼爛吐于手心,男左女右,將藥丸裹在蔥白內(nèi),用無灰熱酒三四盞送下,于避風(fēng)處以衣蓋覆之,約人行五里之久,再用熱酒數(shù)杯,以助藥力,發(fā)熱大汗出為度。

    初覺二丸即消。如汗不出,重者,再服二丸,汗出即效。三五日病重者,再進(jìn)二丸即愈。如疔瘡走黃過心者難治之。汗出冷者亦死矣。如病患不能嚼蔥,擂碎裹藥丸在內(nèi),熱酒送下,瘡在上食后服,瘡在下食前服。服此藥后,忌冷水、黃瓜、茄子、油、豬、雞、魚、肉、濕面,一切發(fā)風(fēng)發(fā)瘡毒類之物,不可食之。又忌婦人洗換,狐臭。百發(fā)百中,此藥活人多矣。

    走馬赴筵丹治疔瘡。

    沒藥 乳香 硼砂 砂 雄黃 輕粉(各三錢) 片腦(一分) 麝香(少許)

    上為細(xì)末,蟾酥汁和為丸,如黃米大。每服一丸,溫酒送下。

    救生丹治諸種疔瘡,眼內(nèi)火光出,昏迷不醒。

    上于三月辰日,采桑葉、荊葉,用竹針穿成孔,用紙裹封固陰干。至端午日研為細(xì)末,用蟾酥和為丸,如小豆大。用時(shí)再以雄黃,同藥一丸,研細(xì)。放舌中,汗出效。

    上奪命返魂等方,皆蟾酥、雄朱等攻毒之藥,非發(fā)汗藥也,而能發(fā)汗者,乃追逐毒瓦斯,從腠理而出為汗故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