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證治準繩·瘍醫(yī)》 便毒

    作者: 王肯堂

    《鬼遺》云∶腿 兩處起為便毒。跨下兩臀尖下,大道前(谷道)。小道后(水道)。成懸癰。皆是虛極人患此癰,近谷道左右,亦名痔癰。宜急補脾臟及發(fā)處貼藥,既用發(fā)穴散,破后用抽膿膏,膿盡用合瘡口散合之。慎勿過冬,即成冷漏難治。夫便毒生于小腹下,兩腿合縫之間,其毒初發(fā),寒熱交作,腿間腫起疼痛是也。夫腎為作強之官,所藏者精與智也,男女大欲,不能直遂其志,故敗精搏血,留聚經隧,乃結為便毒矣。蓋腿與小腹合縫之間,精氣所出之道路也,或觸景而動心,或夢寐而不泄,即不得偶合陰陽,又不能忘情息念,故精與血交滯而成腫結也。初起切不可用寒涼之藥,恐氣血愈滯,不得宣通,反成大患。

    惟當開郁散氣,清利熱毒,使精血宣暢,則自然愈矣。

    〔孫〕按∶前論蓋思想無窮,所愿不遂者設也,此固一說而意猶未完。果如此論,當僧尼、孀婦、官人、曠夫,多有此患,然予目擊商賈中野合不潔淫妓,便構此疾?;蝠岑彛驐蠲氛?,亦由欲火淫熾,一旦交合不潔,為淫火沖動,膚腠開通。是以受毒初發(fā)之時,慎不宜以敗毒之藥瀉之何也?毒邪非虛不入,若復虛胃氣,則毒邪下陷,治之非彌年累月不愈也。捷法,只宜發(fā)汗,其次利小便。膚腠所感之邪,汗易散也,陰莖腿縫皆肝經絡。肝腎主下焦,又肝主小便,使毒邪從小便中出。所治皆順也,故治之不旬日便可奏功。若曾已發(fā)汗,利小便。體濃邪固而不得宣通者,乃以破毒活血調氣之劑攻之。俟毒瓦斯宣通,隨以補劑托之,亦不失先后著也。

    〔薛〕便癰屬厥陰肝經,內熱外寒,或勞倦過度,或房欲不節(jié),或欲心不遂,或強固其精,或肝經濕熱而致。治法內熱外寒者,雙解散。勞倦過度者,補中益氣湯。房欲不節(jié)者,六味丸料。欲心不遂者,先用五苓散加大黃,疏其精滯,后用地黃丸以補其肝腎,強固其精。或濕熱壅滯者,宜用龍膽瀉肝湯疏肝導滯。夫便癰血疝也,屬厥陰肝經之絡脈,沖任督脈之隧道。故婦人患此,多在兩 腫痛,或腹中結塊,小便澀滯,茍治者得法,患者又能調攝,何難斂之有。若概用大黃等劑,以求其內消,或令膿從便下,損其氣血,及不慎起居飲食者,皆為不治。

    〔表〕

    一人腫痛發(fā)熱,以荊防敗毒散二劑而止;以雙解散劑而消。

    荊防敗毒散 治便癰,發(fā)寒熱或拘急疼痛。(方見腫瘍。)

    〔里〕

    一人 腫作痛,大小便秘,脈有力。以玉燭散二劑頓退,更以龍膽瀉肝湯四劑而消。

    子和玉燭散 (即四物湯,調胃承氣湯各半服之。)

    〔世〕又方劉寄奴 王不留行 大黃 金銀花 木鱉子上等分,酒水煎,露一宿,五更服。

    〔丹〕治便毒初起射干(二寸) 生姜(如指大,搗細)

    上取順流水煎微沸。服之以瀉為度;又用牛皮膠醋煮,涂患處。(射干紫花者是,紅花者非。)

    治已結成膿者大黃(半兩) 枳實 濃樸(各三錢) 甘草節(jié)(一錢) 連翹(半兩) 桃仁泥(二十一枚)

    上分三服。姜三片,水煎服。

    又治便毒青皮 白芷 柴胡 赤芍藥 檳榔 樸硝 烏藥 木瓜 大黃 連翹 栝蔞 生地黃甘草節(jié) 黃芩 三棱 蓬術 犀角 皂角刺上為 咀。以水三碗,煎至一碗。候大饑服,以瀉為度。

    三物湯治便癰牡蠣 大黃 山梔子(各等分)

    上為末。以酒水一大盞,煎至七分,露一宿。空心溫服。

    四神散治便毒,初起寒熱,欲成癰疽,服此神效。

    大黃 木鱉子 僵蠶 貝母(各二錢半)

    用酒水各一盅。煎至一盅。食前熱服,若得汗下為妙。

    雙解散治便毒,內蘊熱氣,外挾寒邪,精血交滯,腫結疼痛。

    川大黃(三錢) 澤瀉 牽牛 白芍藥 桃仁(去皮尖,各二錢) 辣桂 甘草(各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煎至一盅,食前服。

    補骨脂散

    破故紙(炒研) 牛蒡子(微炒) 牽牛(炒) 大黃酒(拌炒,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兩,酒調下。

    消毒五圣湯治便毒腫疼神效。

    五靈脂 白僵蠶 郁金 貝母 大黃(各三錢)

    上酒水各半煎服,連服三帖立愈。

    消毒飲治便毒初發(fā),三四日可消。

    皂角針 金銀花 防風 當歸 大黃 甘草節(jié) 栝蔞實(各等分)

    上 咀。水酒各半煎,食前溫服。仍頻提掣頂中發(fā)立效。

    又方木鱉子、大黃、栝蔞、桃仁、草龍膽。

    咀,濃煎,露一宿。清晨溫服立愈。

    止痛妙絕飲治便毒腫硬,不消不潰,疼痛無已,此方一服,立能止痛。

    人參 大黃(各五錢)

    上用酒水各一盅。煎至一盅,人乳香、沒藥各一錢,空心食前服。

    牡蠣散治血疝,即便毒。

    當歸(酒拌) 甘草節(jié) 滑石( ) 牡蠣( 各一錢半) 大黃(三錢) 木鱉子(五枚,杵)

    作一劑。用水二盅,煎一盅,露一宿。五更頓服,冬月火溫服。已未潰膿血從大便出。

    〔薛〕按∶此方乃咸寒導滯之劑。若久曠房室,大小便秘,發(fā)熱 痛,或交感強固精氣,致精血交錯,腫結疼痛,便秘者宜用。若勞倦之人,不甚 痛,大小便如常,或小便赤色,發(fā)熱不作膿,及潰而不斂,宜用十全大補湯。蓋此證多起于勞役不足,或房勞過度,精氣俱虛之人。俗云∶一石米瘡,此言百日后可愈也。若大補氣血,不旬日而愈,何用百日?蓋瘡之收斂,在乎血氣之盛也。嘗治舉人凌待之,虛而服克伐藥,幾致危殆,予用托里健脾藥而消。秀才王文遠,勞苦患之,服小柴胡湯而表證散,后用托里藥,膿成針之而旬日愈。胡判官,膿清脈弱,以大補之藥而已愈。因新婚后發(fā),自用連翹消毒散,致瀉痢不止,竟致不救??梢姶俗C屬不足多矣,非補不可。大抵便毒屬肝經,初起堅硬,肝主筋故也,五七日后當赤軟,膿成故也。若尚堅硬,乃元氣不能腐化。往往人見堅硬,只欲內消,反服攻散藥,多致虛虛之禍,前所治者,即其驗也。

    又方山梔 大黃 乳香 沒藥 當歸(各半錢) 栝蔞仁(二錢) 代赭石(一錢)

    上作一服水煮。

    〔表里〕

    一人不慎房勞,患此腫痛,以雙解散二服,其病即止。更以補中湯數劑而膿成針之,以八珍湯加五味、麥門、柴胡三十余劑。大抵便癰者血疝也,俗呼為便毒,言于不便處患之故也。乃足厥陰肝經絡,及沖任督脈亦屬肝之旁絡也,是氣血流通之道路,今壅而腫痛,此則熱毒所致,宜先疏導其滯,更用托里之劑,此臨證制宜也。

    防風通圣散治瘡湯便毒。若瀉去芒硝、大黃。能解暑月熱毒,或遍身頭面患瘡。

    芍藥(焙) 芒硝 滑石( ) 川芎 大黃(煨) 桔梗 石膏( ) 荊芥 麻黃(各四分半)

    山梔 白術 連翹 當歸 薄荷 甘草 防風 黃芩(焙,各八分)

    作一劑。水二盅,煎八分服。

    愚按∶此方非表里俱實,大小便秘者,恐不可用,宜審之。通圣散合益元散,名雙解散。

    蘇方散治便毒。

    木鱉肉 當歸尾 芍藥 白芷 粉甘草 川芎 射干 忍冬(即金銀花) 大黃 沒藥 蘇木穿山甲( 火煨,各六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酒各一盞,煎至一盞,食前服。

    〔流氣活血〕

    東垣青皮湯治便毒。

    青皮 防風 當歸身 甘草梢(生,各等分)

    上 咀,分作四服。水一小碗,煎至八分,去渣。大溫服空心,日進三服。

    撤消通氣散便毒初發(fā)用此。

    南木香 延胡索 天花粉(酒浸) 舶上 香(懷) 白牽(牛炒) 白芷 當歸 甘草(各一兩) 青木香(半兩) 穿山甲(酒浸,炙焦,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前溫酒調服,木香湯亦可。

    〔補虛〕

    府庠沈尼文,年二十,左拗患之,余以肝腎陰虛,先用托里藥,潰而將愈。因入房發(fā)熱作渴,右邊亦作痛,膿水清稀,虛證悉至,脈洪大而無力,勢甚可畏,用十全大補加附子一錢,脈證頓退,再劑全退。后用大補湯三十余劑而痊。 一男子,腫而不潰,余謂∶此因陽氣虛弱,用參、 、歸、術,以補托元氣,用白芷、皂角刺、柴胡、甘草節(jié),以排膿清肝,數劑而潰;以八珍加柴胡,補其氣血,數劑而愈。 一人患便毒,膿稀脈弱。以十全大補湯加五味、麥門、白蘞,三十劑稍愈,更以參 歸術膏而平。因新婚復發(fā),聚腫堅硬,四肢冷,脈弱皮寒,飲食少思,此虛極也,仍用前藥,加桂附三劑稍可。

    彼欲速愈,自用連翹消毒飲,泄利不止而歿。

    一人年逾四十,素勞苦,患便毒,發(fā)寒熱,先以小柴胡湯加青皮一服,表證悉退,次以補中益氣湯加穿山甲二劑,腫去三四,更以托里之藥五六服,膿成刺去,旬日而斂。

    一人腫而不潰,以參、 、歸、術、甘草節(jié)、皂角針、白芷、柴胡,數劑而潰,以八珍湯加柴胡,數劑愈。 一人潰而腫不消,且不斂。診之脈浮而澀,以豆豉灸,更以十全大補湯,月余而愈。

    〔消毒清火〕

    儒者腫痛便澀,用八正散二劑,清肝火導濕熱而腫痛愈,再以小柴胡加芎、歸、澤瀉、山梔二劑,清肝火補脾血,而小便利。一男子,潰而腫痛不止,此余毒未解,用活命飲一劑而痛止,再劑而腫消。 一男子,痛甚發(fā)熱,用前飲一劑痛止,再以神效栝蔞散加山梔、柴胡二劑而消。 一男子,已潰而痛不止,小便秘澀,此肝火未解也,與小柴胡湯加黃柏、知母、芎、歸,痛止便利,更以托里當歸湯而瘡斂。若毒未解而痛不止者,須用活命飲。 一人膿未成大痛,服消毒托里內疏藥,不應,脈洪大,毒尚在,以仙方活命飲,一劑痛止,又劑而消。 一人潰而痛不止,諸藥不應。診之脈大,按之則數,乃毒未解也,以仙方活命飲而止。又二劑而消。 一人腫痛,日晡發(fā)熱,以小柴胡加青皮、天花粉四劑,痛止熱退,以神效栝蔞散四劑而消。

    栝蔞散治便癰等惡瘡。

    栝蔞(一枚) 金銀花 牛蒡子(炒,各三錢) 生姜 甘草(各半兩)

    上將藥不犯銅鐵器,捶碎。用酒一大升煎數沸,空心溫服。

    威靈仙散治便毒。

    威靈仙 貝母 知母(各一兩)

    上三味為末。每服三錢,空心溫酒調下。如不散,再服。

    〔薛〕按∶此方通經,去膿消毒,補虛益氣。蓋此證多患于陰虛之人,此方乃是一見也。亦有 痛小便數者,宜先用加減龍膽瀉肝湯。大小便秘, 腫作痛,宜八正散。憎寒發(fā)熱,荊防敗毒散。然后用此方。若不作膿或膿不潰,宜用大補之劑。潰而不斂者,更用豆豉餅灸之。

    〔小便不利〕

    一老婦,腫痛膿未作,小便滯,肝脈數,以加減龍膽瀉肝湯加山梔、黃柏,四劑而消。

    加減龍膽瀉肝湯

    龍膽草(酒拌,炒) 澤瀉 車前子(炒) 木通 生地黃 當歸尾 山梔(炒) 黃芩(各一錢)

    甘草(生用,五分)

    作一劑。用水二盅,煎至八分,食前服。如濕盛,加黃連。大便秘,加大黃。

    〔大便不實〕

    一人服克伐藥。以求內消,致瀉利少食。以二神丸先止其瀉,以十全大補倍加白術、茯苓,數劑而消。 一人年逾四十,患便毒,克伐太過,飲食少思,大便不實,遺精脈微。東垣云∶精滑不禁,大便不利,腰腳沉重,下虛也。仲景曰∶微弱之脈,主氣血俱虛。以六君子加破故紙、肉豆蔻煎服,泄止食進,更以十全大補湯加行經藥,十余劑而消。

    〔婦人〕

    一婦素清苦,因郁怒患前癥,或用敗毒寒涼之藥,反晡熱內熱,自汗盜汗,月經不行,口干咽燥。余謂∶此郁氣傷脾,因藥復損,先以當歸湯數劑,后兼逍遙散,各五十余劑,而諸證皆愈。 一婦小腹內,如有所梗,兩拗與人門俱腫,小便淋瀝,經候不調,內熱作渴,飲食少思,腹內初如雞卵而漸大,脈洪數而虛,左關尤甚,屬肝脾郁結之證也,用加味歸脾湯,肝火退而脾土健,間以逍遙散下蘆薈丸而愈。 一婦人,兩拗腫痛,腹內一塊不時上攻,月余不調,小便不利。余以為肝脾氣滯,以四君加芎、歸、柴胡、山梔而愈,后因郁怒,前證復作,卻兼胸脅脹滿,盜汗,此肝木甚而傷脾土,用加味歸脾湯,下蘆薈丸而痊。 一婦小腹內或作痛,或痞悶,兩拗腫痛,內熱寒熱,胸膈不利,飲食不甘,形體日瘦,此肝氣滯而傷脾氣,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六味丸漸愈,更用蘆薈丸而全愈。 一婦兩拗腫痛,小腹痞脹,小便時數,白帶時下,寒熱往來,小水淋瀝。余謂∶脾氣滯而血病,用龍膽瀉肝湯漸愈,又用加味逍遙散、六味丸而全愈。 一婦患前證,胸脅脹悶,或小便不利,或時作痛,大便澀滯,服疏氣豁痰等藥益甚。余謂∶肝火氣分之病,用龍膽瀉肝湯以清肝熱;又用加味逍遙散以生肝血;六味丸以滋腎水而愈。

    一婦患前證,余謂∶此肝脾郁怒之證,不信。別服化痰利氣之劑,胸腹脹悶,又服峻利疏導之劑,變脾虛發(fā)腫之證而歿。 一婦兩 腫痛,內熱作渴,飲食不甘,肢體倦怠,陰中作梗,小便赤澀,為肝脾陰虛濕熱,用加味歸脾湯而愈。后因怒復作,小腹腫脹,小便不利,用小柴胡加山梔、芎、歸,以清理肝火,脹痛頓止。又以加味逍遙散,調補肝火而痊。 一婦人,兩 腫痛,寒熱內熱,小便赤澀,胸脅不利,此肝火動而脾氣傷,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數劑,少愈;又與加味歸脾湯,諸證悉退。再用加味逍遙散而全愈。

    一婦小腹痞悶,小便不利,內熱體倦懶食,此氣血虛而兼肝火,用八珍湯加柴、梔、膽草,治之而安。 一婦陰中如梗,兩 腫痛,寒熱不食,小便頻數,小腹重墜。余以為肝脾郁結所致。先以補中益氣湯加山梔、茯苓、車前子、青皮,以清肝火升脾氣,更以加味歸脾湯,二十余劑調理脾郁而愈。

    〔雜方〕

    退毒散治便毒腫結。

    穿山甲(蘸醋炙焦,五錢) 木豬腰子(醋微炙,三錢)

    為末。每服二錢,食前老酒調下。次以醋煮肥皂,研膏敷之妙。(木豬腰子,即木豬苓)

    立消散消便毒癰腫如神。

    全蝎(炒) 核桃(去殼、肉,只用隔膜,炒)

    等分為末。空心酒調下三錢;下午再服,三日全愈。

    又方 白僵蠶、槐花為末。酒調服。一方,加酒大黃。

    〔外治〕

    敷藥方治便毒腫痛。

    雄黃 乳香(各二兩) 黃柏(一兩)

    上為細末。用新汲水調敷腫處,自消。

    〔丹〕又方 用甘草節(jié)、白芷、黃連各等分,如破者,龍骨、白枯礬、赤石脂,并用鐵圍散。癰疽腫毒亦治,用之效。

    乳香 沒藥(各半兩) 大黃 黃連 黃柏 南星 半夏 防風 羌活 皂角刺 木鱉子栝蔞 甘草節(jié) 草烏尖 阿膠上為細末。醋調成膏,入石器內,火熬黑色。鵝羽蘸敷之。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