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證治準(zhǔn)繩·瘍醫(yī)》 陰瘡

    作者: 王肯堂

    陰器屬足厥陰肝經(jīng),任脈之會?!端貑枴吩啤秘赎幹}絡(luò)陰器,系于肝?!鹅`樞》曰∶筋者聚于陰器,而脈絡(luò)于舌本。肝者,筋之會也,又屬督脈?!端貑枴吩弧枚矫}者,其絡(luò)循陰器,合篡間是也。至于足太陽,外合清水,內(nèi)屬膀胱而通水道,手太陽外合淮水,內(nèi)屬小腸而水道出焉,則又屬手足太陽也,腎主水,則又屬足少陰也。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則又屬手太陰也?!端貑枴酚种^∶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則又屬脾與胃矣,癰瘡生其間,須細心求而責(zé)之,不可專主一厥陰肝經(jīng),而惟清肝導(dǎo)濕之為事,斯無誤矣。隱處瘙癢成瘡,挾有耳鳴、目癢、鼻赤、齒浮、指縫白等癥,為腎臟風(fēng)瘡。生于陰頭,為陰頭癰。生于竅口,為下疳瘡。今但生于陰莖者,皆為下疳,姑從之。

    〔腎藏風(fēng)瘡〕

    戴院使云∶ 風(fēng)因精未調(diào),外為風(fēng)濕所襲,從陰囊濕汗作癢起,流注四肢,手叉白色,悉生瘡瘍,俗謂之腎臟風(fēng)。四生飲二兩,以竹刀細切豬腰一對,銀石器中酒漉,煮爛研細,和藥為丸,如梧子大。如不可丸,入酒醋少許。每服五六十丸,鹽酒空心下,又用花蛇散和消風(fēng)散酒調(diào)服;或升麻和氣飲,咽烏頭煮鹽丸及烏荊丸,或花蛇丸。若 常濕癢,欲得淋洗,則以蛇床子一味煎湯用之。

    三因四生散治 風(fēng)上攻下注,耳鳴目癢,鼻赤齒浮,或作口瘡;下注陰濕四散搔癢,通體生瘡,及婦人血風(fēng)等癥。

    白附子 蒺藜(擦去刺) 黃 (蜜炙) 羌活(各等分)

    為末。每服二錢,鹽酒調(diào)下。有一人將豬腎破開,人鹽摻藥煨,亦妙。 屬宗筋,胃陽明養(yǎng)之,故有是證。

    治腎臟風(fēng) 凡指縫白者,只一二服效。

    黃 (一兩) 木通 甘草 黑牽牛(各半兩)

    上四味細銼。用 蝥七枚,去翅,同藥炒焦黑,去 蝥,余為末,蒸餅糊為丸,如桐子大??招柠}湯下,三十丸。

    本事烏頭丸治腎臟風(fēng),上攻下注,生瘡并癬。

    川烏頭 草烏頭(二味,以黑豆半升,煮透軟,去皮臍,切、曬,各一兩) 天麻 地龍(去土) 白附子(各半兩)

    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食前,鹽酒鹽湯任下。

    腎臟風(fēng) 甘草節(jié)煎湯洗,極效。

    腎臟風(fēng)癢不可當(dāng)者,吳茱萸、蛇床子等分,煎湯洗神效。治腎臟陰汗生瘡,用莧菜根莖葉,燒灰存性研細,抓破敷之立愈。又蒼耳草、蛇床子煎湯,洗之良。

    全蝎散治腎臟風(fēng)發(fā)瘡癢。

    全蝎(三枚,焙) 明硫黃(二錢,研) 生虢丹(一錢) 輕粉(半錢) 雞心檳榔(一大個,破、開,好黃丹一錢合內(nèi),濕紙裹煨) 麝香(少許,研)

    上為細末研勻,瓷盒收。每用少許,麻油調(diào)抹兩掌,先以鼻嗅,男以兩掌掩外腎,女以兩掌掩兩乳,各睡至醒;次日根據(jù)前再用藥,屢效。

    牡蠣散治陰囊兩傍生瘡或陰濕水出,其癢甚苦。夜則抓之無足,后必自痛,或兩腋汗,腳板心汗?jié)瘢瑹o可奈何,此藥主之。予親得此癥,受苦數(shù)十年,得此方隨用二三日,如法擦之,二十余年不發(fā),實為神效。

    牡蠣 黃丹(炒,各二兩) 枯白礬(四兩)

    上為細末。遇夜睡時,用手捏藥于陰癢處痛擦之,不一時又搽之,三四次后頓減。次夜再搽,雖大減又搽,后自然平復(fù)。如腋汗亦有頓搽方可,腳汗先搽,后裝藥靴或鞋底上,腳板上涂藥纏腳裹之,亦可。

    浴毒湯治小腸風(fēng),陰瘡癢痛。

    木通 本 枳殼 貫眾 荊芥 甘松 薄荷 白芷上銼碎,用藥二兩,水五升,入芒硝半兩,煎至三升,去滓。熱洗浴瘡。

    陰瘡膏治男、女陰瘡。

    米粉(一酒杯許) 芍藥 黃芩 牡蠣 附子 白芷(各七錢半)

    上六味為 咀,以不入水豬膏一斤,微火上煎三上三下,候白芷黃膏成,絞滓去,納白粉和。取傳瘡上。

    小浴方治虛勞,陰濕癢生瘡。

    川椒 苦參 蛇床子(各一兩半) 香附子 白礬 白芷 狗脊 細辛(各一兩) 桂心(三分)

    上 咀。每用藥一兩,以水三升,煎至二升,去滓,傾入盆子內(nèi)。但乘熱氣坐盆子上熏之,良久,通身便洗患處。甚者不過三兩度。

    沐浴長春散治男子下元陰濕久冷,陰囊左右夜癢,抓之則喜,住之則痛,成瘡流水,為害甚苦。此藥見效,及治婦人下部陰濕,胎元久冷。

    牡蠣 蛇床子 破故紙 紫梢花 官桂 干荷葉(各等分)

    上 咀,每用一兩半,水一小鍋,入蔥白數(shù)莖,煎至八分,去滓。先熏后洗,卻用后藥。

    枯礬(一兩) 黃丹 蛤粉(各半兩)

    上件共研為細末,熏洗了后,以手捏藥末搽濕癢處。

    銅綠散治男、婦陰部濕淹瘡。

    銅綠(少許) 白礬(一錢) 乳香(半錢) 輕粉(一字) 五倍子(細研,半兩)

    上為細末。洗凈摻之。

    青黛散〔寇〕有一婦人,患臍下腹上連二陰,遍滿生濕瘡,狀如馬刀,他處并無。

    熱癢而痛,大小便澀出黃汁,食亦減,身面浮腫。醫(yī)作惡瘡治,用鰻鱺魚、松脂、黃丹之類涂瘡上,愈熱痛甚,治不對故也。細問之?此人嗜酒,貪啖喜魚蟹發(fā)風(fēng)等物。急令用溫水洗拭去膏藥,尋馬齒莧四兩,研爛,入青黛一兩,再研勻,涂瘡上,實時熱減痛癢皆去。仍服八正散日三服,發(fā)散客熱,每涂藥一時久即干,又再涂新濕藥,如此二日,減三分之一,五日減二,自此二十日愈。即愈,乃問曰∶此瘡何緣至此?曰∶中、下焦蓄風(fēng)熱毒熱氣,若不出,當(dāng)作腸癰、內(nèi)痔,仍須禁酒及發(fā)風(fēng)物,后不能禁酒,果患內(nèi)痔。

    〔世〕腎臟風(fēng)瘡 血 (即百蟲窠,右膝內(nèi)廉上膝三寸,陷中者)

    〔集〕腎臟風(fēng)瘡 血 (即百蟲窠,針入寸半,灸二七壯) 三陰交

    〔下疳瘡〕

    〔薛〕下疳瘡,屬肝經(jīng)濕熱下注,或陰虛火燥。治法∶腫痛發(fā)熱者,血虛而有熱也,四物湯加柴胡、山梔。腫痛寒熱者,肝經(jīng)濕熱也,小柴胡湯加龍膽草、黃連。腫痛便澀者,濕熱壅滯也,龍膽瀉肝湯。腫痛腐潰者,氣血虛而有火也,八物湯加山梔、柴胡。日晡熱甚者,陰血虛而有熱也,小柴胡湯加參、術(shù)、芎歸。日晡倦怠者,陽氣虛而下陷也,補中益氣湯,其經(jīng)久不愈而發(fā)寒熱者,腎水不能生肝木也,用六味丸。若筋縮縱或為癢痛,或出白津,此筋疝也,用龍膽瀉肝湯。氣虛者,補中益氣加炒山梔、炒龍膽。陰虛火燥者,用六味丸。莖中癢出白津,用補中益氣湯,與清心蓮子飲間服。蓋此證肝經(jīng)陰虛為本,腫痛寒熱等證為標(biāo),須用六味丸以生肝血。凡脾土虛不能生金水,而見一切肝證者,當(dāng)佐以補中益氣湯加麥門冬以滋化源。

    〔丹〕治男子恥瘡,或痛在莖之竅,或痛在莖之標(biāo),皆手足太陽不利,熱毒下傳入足厥陰,故變紫黑色,作蝕瘡毀其莖而死。宜以子和泄水丸,散導(dǎo)濕毒,無不愈者。若已成瘡,先泄其根,次從標(biāo)而治。外以蔥白、黑豆汁渫洗,拭干,以黃連、木香、密陀僧、干胭脂之類,細末搽之。如內(nèi)潰膿不出,以追膿散上之,又用子和和泄水丸。如后竅膿少,可用黃連、木香、胭脂等貼之。 一鄰人,年三十,性狡而躁,素患下疳瘡,或作或止。夏初患白痢,膈上微悶。醫(yī)與理中湯四帖,昏悶若死,片時而蘇。予脈之,兩手皆澀,重取略弦似數(shù),予曰∶此下疳瘡之深重者,與當(dāng)歸龍薈丸去麝,四帖而利減,與小柴胡去半夏加黃連、芍藥、川芎、生姜,煎五六帖而安。 一男子近三十歲,有下疳瘡,雖屢求治,以其不能忌口卻之,忽一日,頭痛發(fā)熱自汗,眾作傷寒陽證,治之反劇。予診其脈,弦甚七至,重按則澀。予曰∶此證在厥陰,藥與證不相應(yīng)。遂作小柴胡湯,加草龍膽、黃連、胡黃連,帶熱服,四劑而病脫然。

    〔婁〕嘗治一男子下疳瘡,每恣飲酒則發(fā),醫(yī)與小柴胡湯,加黃連,數(shù)帖不效,又與玉燭散,下之反劇。予以甘草節(jié)、小建中湯各半煎服之,下咽痛止,后以四物湯、建中、甘草等分,與之遂安。

    〔薛〕庶吉士,劉華甫,或莖中作痛,或竅出白津,或小便秘澀。先用小柴胡湯加山梔、澤瀉、黃連、木通、膽草、茯苓二劑,以清肝火,導(dǎo)濕熱,諸證漸愈。后因勞倦,忽然寒熱,此元氣復(fù)傷也,用補中益氣湯而安,又用六味丸,生肝血,滋腎水而全愈。 州守姜節(jié)甫患前證,膿水淋漓,作渴吐痰,午前惡寒,午后發(fā)熱。余曰∶午前惡寒屬陽氣虛弱,午后發(fā)熱屬陰血不足。不信,反服二陳,黃柏、知母之類,飲食益少,大便不實,又日晡熱渴,小腹重墜,患處 痛,恪用四物,黃柏、知母之類,飲食亦不思。余以脾氣虛而下陷,先用補中益氣湯,調(diào)養(yǎng)脾胃,以升陽氣,諸證漸愈。又用六味丸,滋補腎水,以生肝血而痊。 一小兒十五歲患前證,雜用消毒之藥,虛證悉具,二年余矣,詢之乃稟所致。用萆 湯月余,諸證漸愈,又用補陰八珍、補中益氣二湯而痊。 一儒者,莖中作癢,發(fā)熱倦怠,外皮浮腫,二年矣。用八珍加柴胡、山梔,及六味地黃丸而愈;有兼陰毛間生蟲作癢者,用桃仁研爛涂之。一儒者,因勞而患, 痛寒熱,體倦頭疼,小便赤澀,用補中益氣湯加車前、牛膝、山梔而愈。 一儒者,陰莖腐爛,腫痛不止,日晡熱甚,口干體倦,食少欲嘔,此肝脾血虛也,先用六君子加柴胡、升麻,脾胃醒而諸證退,更以補中益氣加炒山梔,肝火退而腫痛痊。

    子和泄水丸(一名大智丸。)

    大戟 芫花 甘遂 海帶(洗) 海藻(洗) 郁李仁 續(xù)隨子(各半兩) 樟柳根(一兩)

    上為細末,水煮棗肉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七十丸,熟水下。按∶此藥太峻,用者慎之。

    治下疳瘡,先用張子和泄水去根,后用此藥干上。

    黃連 滑石(各半兩) 定粉(三錢) 輕粉(少許) 乳香(一錢) 密陀僧(二錢)

    上細末干上,或加干胭脂,或加木香、檳榔。

    大蘆薈丸(一名九味蘆薈丸) 治肝火下疳潰爛,或作痛 腫,或治小兒疳膨食積,口鼻生瘡,牙齦蝕爛等癥,并蟲蝕肛門,癢痛。

    胡黃連 蘆薈 黃連 木香 白蕪荑 青皮 白雷丸 鶴虱草(各一兩) 麝香(一錢)

    為末,蒸餅糊丸,桐子大。每服一錢,空心米飲下。

    八正散治下疳便毒,小便淋漓,脈證俱實者。

    大黃 車前子 瞿麥 蓄 山梔 木通(各二錢) 滑石(二兩) 甘草(一錢)

    上水煎服

    洗毒湯治陰蝕瘡。

    苦參 防風(fēng) 露蜂房 甘草(炙,各等分)

    上 咀。水煎濃汁,洗瘡。

    金銀花散治下疳瘡。

    金銀花 荊芥 樸硝 蛇床子 甘松 白芷 檳榔(各一兩)

    上 咀。每用五錢,水五碗,加蔥白三根,同煎數(shù)沸。盆盛水,先熏后洗,卻上藥。

    洗藥 黃連 黃柏 當(dāng)歸 白芷 獨活 防風(fēng) 樸硝 荊芥(各等分) 入錢(五十文),烏梅(五個),鹽一匙,入水同煎。溫洗,日五七次,敷下項藥。

    敷藥木香 檳榔 黃連 銅青 輕粉 枯礬 海螵蛸 麝香(各等分)

    為極細末。洗后至夜,敷上。

    《千金》治丈夫陰頭癰,師所不能醫(yī)。用鱉甲一枚,燒末以雞子白,和敷良。

    〔丹〕下疳瘡。

    蛤粉 腦茶 苦參 青黛 密陀僧上用河水洗瘡凈。臘豬脂調(diào)敷;并治兼瘡。

    又方 青黛 海蛤 密陀僧 黃連共為末,敷上。

    治一切熱毒惡瘡及下疳瘡。用密陀僧、黃柏,各一分半,膩粉一錢,麝香少許。先洗瘡,拭干敷之。甚者三四次。

    治下疳瘡。雄黃、黃連等分為末。濕者干摻,干者油調(diào)敷。先用荊芥、射干煎湯洗,卻敷之妙。一方,用地骨皮末,敷之神效。

    追膿錠子(海藏) 膿內(nèi)潰不出,此藥追之。

    雄黃(二錢) 巴豆(一錢半) 輕粉(一字)

    《外臺秘要》云∶陰頭瘡,蜜煎甘草,敷之安。

    又方 用頭發(fā),用鹽水洗去垢膩凈;再用米泔洗過;又用清湯洗。曬干,燒灰,敷瘡上,便結(jié)靨。

    又方 蒼耳葉,為末敷之。

    治下疳瘡 黑彤兔(名烏吊土,名孩兒沙。)為末,敷上神效。

    七寶檳榔散治下元玉莖上或陰頭上有疳瘡,漸至蝕透,久不愈者。

    檳榔 雄黃 輕粉 密陀僧 黃連 黃柏 樸硝上為細末,和勻。先以蔥白漿水洗凈,軟帛挹干。如瘡濕干摻;如干,小油調(diào)涂。

    玉粉散治下陰瘡,疼不止。

    滑石 密陀僧 寒水石( ,各半兩) 膩粉 麝香(各少許)

    上為細末。油調(diào)敷,或干貼患處。

    蚯蚓散治陰莖瘡。

    蚯蚓(二分) 豆粉(一分)

    上用水研,涂上,干又敷之。一方,用豉一分。

    丹胞散治玉莖上生瘡,臭爛者。

    上以豬胞一個連尿,去一半留一半。用新磚兩口,炭火 。將豬胞連尿于磚上焙干。不住手,一向移放于兩口磚上,輪流不歇,莫與火 著胞,等尿干為度。研為末,入黃丹一錢。先用蔥湯以鵝毛抹洗,以舊帛拭干,此藥摻三五次,立見效。

    地連散治玉莖上生瘡。

    上用地骨皮煎湯洗;以訶子連核,燒存性為末,干摻。

    川連散治下部注瘡。

    上以宣連為細末。漿水調(diào)成餅,攤于碗面上,內(nèi)用艾及穿山甲三片,燒煙覆碗熏成黑色,再取下,如是者五次,以黃連餅黑色為度,地上出煙毒,再研細。濕則干涂;干則清油調(diào)涂,三四次。先用黃柏、藿香、茵陳,煎湯溫洗。

    神妙方治莖頭三五孔小漏瘡,出血微膿。

    上用油發(fā),燒作灰存性,研細敷之。干則津唾調(diào)敷,仍以米飲調(diào)發(fā)灰,食前服。

    麝香散治妒精瘡,癢而濕者。

    麝香 黃礬 青礬(各等分)

    上為細末。小便后,用少許敷之。

    治陰濕生瘡,黃水流注。

    白礬(不以多少)

    上研為末。以冷水洗瘡凈后敷之。

    津調(diào)散治妒精瘡,膿汁淋漓,臭爛。

    黃連 款冬花(各等分) 麝香(少許,一方不用)

    上為細末。先以地骨皮、蛇床子煎湯洗,軟帛拭干。津調(diào)敷之,忌生湯洗。

    胭脂散治陰瘡。

    坯子胭脂 真綠豆粉(各等分)

    上同研勻,敷之。

    蛤蟆散治陰濕欲盡,瘡?fù)瓷跽摺?/p>

    蛤?。ㄒ幻?,燒灰) 兔糞(一兩)

    上同研細。每用少許,敷瘡上,日三四次。

    截疳散治年深疳 瘡,大效。

    白芨 白蘞 黃丹 密陀僧(各一兩) 黃連(半兩) 輕粉(一錢) 冰片 麝香(各半錢)

    上為細末,和勻。每用或摻、或 瘡中,以膏藥貼之。

    甘石散治下部疳瘡。

    爐甘石 密陀僧(各一錢半) 輕粉(一分) 橡斗子(燒灰存性,三錢) 龍骨(半錢) 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先用荊芥、杜仲、川椒,煎湯放溫洗罷;次用藥些少,干貼。

    梔子散治下疳瘡。

    上用梔子一枚,去穣,入明礬末,面糊封合口,火燒存性為末。干摻上,隨效。

    銀粉散治下疳,陰頭生瘡。

    上用墻上白螺螄殼,不以多少,火內(nèi) 酥為末,水內(nèi)飛過,先去土石粗者;次用輕粉,隨分兩入在末內(nèi)。每以少許,干貼在瘡上。

    治下疳瘡上以孩兒茶,研為細末。先洗瘡凈。干則小油調(diào)敷,濕則干摻之,神效。

    博金散治下疳瘡,臭爛腫痛。

    白礬(與密陀僧同為末、相和,入于沙鍋內(nèi)火上炮,汗盡) 密陀僧(以上各五錢) 白堊(二錢) 黃丹輕粉(以上各一錢) 乳香(五分) 麝香(一字)

    上為細末。先須另用槐枝、蔥白、鹽、甘草熬湯,淋 洗一二時,挹干。摻上項藥。每用藥,先須洗 ,然后摻藥,甚者三五次瘥。

    勝金散治下疳,潰爛或疼痛。

    黃連 黃柏 輕粉 銀朱 孩兒茶(各五分) 冰片(一分)

    上為細末。香油調(diào)搽。內(nèi)服加味瀉肝湯。

    治下疳瘡,久不愈。橡斗子二個,各盛黃丹令滿,相合以亂發(fā)纏定,燒煙盡為度,同研為末。先以蔥白、熱漿水洗瘡膿盡;次上藥,甚者不過三次如神。

    療人陰生瘡,膿出成坎。取高昌白礬、麻仁等分,研煉豬脂相和成膏。槐白皮煎湯洗瘡,拭干即涂膏,然后以楸葉貼其上,不過三五度瘥。

    下疳瘡,用五倍子末敷之。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張杲
  • 《醫(yī)貫》(公元 1687 年)明.趙獻可(養(yǎng)葵)著。六卷。發(fā)明《薛立齋醫(yī)案》之說,以命門真火、真水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論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樁怍《醫(yī)貫貶》予以批評。

    作者:
  • 作者:
    程杏軒
  • 《醫(yī)門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著。六卷。依風(fēng)、寒、暑、濕、燥、火六氣及諸雜證而分門別類。每門分論、法、律三項。是總論病證,是治療法則,是指出醫(yī)生在治療上的過失。

    作者:
  • 作者:
    趙濂
  • 作者:
  • 《原機啟微》(公元 1370 年)元.倪維德著。二卷,又附錄一卷。論眼病根源,制方要義,并附方義。附論眼病若干種,也較詳明。

    作者:
  • 作者:
    袁氏(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