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證治準繩·類方》 頸項強痛

    作者: 王肯堂

    驅邪湯(《會編》)

    麻黃 桂枝 杏仁 甘草 防風 羌活 獨活 川芎 本 柴胡 家葛 白芷 升麻上生姜、薄荷

    水煎服。(又方,多加紫金藤。)

    消風豁痰湯

    黃芩(酒炒) 羌活 紅花 半夏(姜制) 陳皮 白茯苓 甘草 獨活 防風 白芷 家葛 柴胡 升麻

    上生姜煎服。(又方,多加紫金藤。)

    疏風滋血湯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熟地黃 羌活 獨活 紅花 牛膝 防風 白芷 家葛 升麻 甘草 柴胡 桃仁

    上生姜煎服。(又方,多加紫金藤。)

    升麻防荊湯

    柴胡 黃芩 半夏(姜制) 甘草 防風 荊芥 羌活 獨活 家葛 升麻 赤芍藥 川芎 白芷

    上生姜、薄荷煎服。無汗加麻黃,有汗加桂枝。

    加味勝濕湯

    羌活 獨活 本 防風 蔓荊子 川芎 蒼術(泔浸,炒) 黃柏(酒炒) 荊芥 甘草(炙)

    上生姜煎服。(又方,多加紫金藤。)

    發(fā)熱惡寒有外邪者,加麻黃、桂枝;腰痛沉沉者,加熟附、防己;虛極者,去黃柏,加人參。

    養(yǎng)神湯(東垣)

    黃 (一錢) 人參(三分) 甘草(七分) 蒼術(五分) 白術(三分) 柴胡(四錢) 升麻(四錢) 歸身(五分) 麥芽(五分) 木香(一分) 川芎(三分) 半夏(七分) 橘皮(一錢) 黃連(五分) 黃芩(酒浸,二分)黃柏(一分)

    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去渣,稍熱服,無時。

    椒附散(《本事》) 治項筋痛連背髀,不可轉移。

    大附子(一枚,六錢以上者,炮,去皮臍,末之)

    上末每二大錢,好川椒二十粒,用白面填滿,水一盞半,生姜七片,同煎至七分,去椒入鹽,空心服。予一親患此,服諸藥無效,嘗憶《千金髓》有腎氣攻背強一證,處此方與之,一服瘥。

    木瓜煎(《本事》)

    本瓜(兩個,取蓋去瓤) 沒藥(研,二兩) 乳香(研,二錢半)

    二味內木瓜中,蓋合,竹簽簽定,飯上蒸三四次,研成膏。每服三五匙,地黃酒化下。生地黃汁半盞,和無灰酒二盞,用八分一盞,暖化服。

    和氣飲(見水腫。) 六味地黃丸(見虛損。)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張杲
  • 《醫(yī)貫》(公元 1687 年)明.趙獻可(養(yǎng)葵)著。六卷。發(fā)明《薛立齋醫(yī)案》之說,以命門真火、真水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論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樁怍《醫(yī)貫貶》予以批評。

    作者:
  • 作者:
    程杏軒
  • 《醫(yī)門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著。六卷。依風、寒、暑、濕、燥、火六氣及諸雜證而分門別類。每門分論、法、律三項。是總論病證,是治療法則,是指出醫(yī)生在治療上的過失。

    作者:
  • 作者:
    趙濂
  • 作者:
  • 《原機啟微》(公元 1370 年)元.倪維德著。二卷,又附錄一卷。論眼病根源,制方要義,并附方義。附論眼病若干種,也較詳明。

    作者:
  • 作者:
    袁氏(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