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諸病源候論》 四十二、風頭眩候

    作者: 巢元方

    風頭眩者,由血氣虛,風邪入腦,而引目系故也。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血氣與脈并于上系,上屬于腦,后出于項中。逢身之虛,則為風邪所傷,入腦則腦轉而目系急,目系急故成眩也。

    診其脈,洪大而長者,風眩。又得陽維浮者,暫起目眩也。風眩久不瘥,則變?yōu)榘d疾。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yǎng)宣導,今附于后。

    《養(yǎng)生方·導引法》云∶以兩手抱右膝,著膺,除風眩。

    又云∶以兩手承轆轤倒懸,令腳反在其上元。愈頭眩風癲。坐地,舒兩腳,以繩絆之,大繩絆訖,拖轆轤上來下去,以兩手挽繩,使腳上頭下,使離地,自極十二通。愈頭眩風癲。久行,身臥空中,而不墮落。

    又云∶一手長舒,令掌仰;一手捉頤,挽之向外。一時極勢,二七。左右亦然。手不動,兩向側,極勢,急挽之,二七。去頸骨急強、頭風腦旋、喉痹,膊內冷注、偏風。

    又云∶凡人常覺脊背倔強,不問時節(jié),縮咽膊內,仰面,努膊井向上,頭左右兩向挪之,左右三七,一住,待血行氣動住,然始更用,初緩后急,不得先急后緩。若無病患,常欲得旦起、午時、日沒三辰,如用,辰別二七。除寒熱病,脊腰頸項痛、風痹、口內生瘡、牙齒風、頭眩,眾病盡除。

    又云∶坐地,交叉兩腳,以兩手從曲腳中入,低頭,叉手項上。治久寒不能自溫,耳不聞聲。

    又云∶腳著項上,不息十二通,愈大寒不覺暖熱,久頑冷患,耳聾目眩病。久行即成法,法身五六,不能變也。

    又云∶低頭,不息六通。治耳聾、目癲眩、咽喉不利。

    又云∶伏,前,側牢,不息六通。愈耳聾目眩。隨左右聾伏,并兩膝,耳著地,牢,強意多用力至大極。愈耳聾目眩病。久行不已,耳聞十方,亦能倒頭,則不眩也。八件有此術,亦在病疾難為。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