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諸病源候論》 一、咳嗽候

    作者: 巢元方

    咳嗽者,肺感于寒,微者則成咳嗽也。肺主氣,合于皮毛。邪之初傷,先客皮毛,故肺先受之。五臟與六腑為表里,皆稟氣于肺。以四時更王,五臟六腑皆有咳嗽,各以其時感于寒而受病,故以咳嗽形證不同。

    五臟之咳者,乘秋則肺先受之,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聲,甚則唾血。乘夏則心先受之,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哽,甚則咽腫喉痹。乘春則肝先受之,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zhuǎn)側(cè),兩 下滿。乘季夏則脾先受之,脾咳之狀,咳則右脅下痛,喑喑引于膊背,甚則不可動,動則咳劇。乘冬則腎先受之,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逆。此五臟之咳也。

    五臟咳久不已,傳與六腑。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

    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之狀,咳而遺屎。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之狀,咳而失氣,與咳俱出。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

    膀胱咳之狀,咳而遺尿。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之狀,咳而腹?jié)M,不欲食飲。此皆聚于胃,關(guān)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又有十種咳。一曰風(fēng)咳,欲語因咳,言不得竟是也。二曰寒咳,飲冷食,寒入注胃,從肺脈上氣,內(nèi)外合,因之而咳是也。三曰支咳,心下堅滿,咳則引痛,其脈反遲是也。四曰肝咳,咳而引脅下痛是也。五曰心咳,咳而唾血,引手少陰是也。六曰脾咳,咳而涎出,續(xù)續(xù)不止,引少腹是也。七曰肺咳,咳而引頸項,而唾涎沫是也。八曰腎咳,咳則耳聾無所聞,引腰、臍中是也。九曰膽咳,咳而引頭痛口苦是也。十曰厥陰咳,咳而引舌本是也。

    診其右手寸口,名氣口以前脈,手陽明經(jīng)也。其脈浮則為陽,陽實者,病腹?jié)M,善喘咳。微大為肝痹,咳引小腹也??人悦}浮,喘者生,小沉伏匿者死。

    又云∶脈浮直者生,沉硬者死??惹覈I,腹脹且泄,其脈弦急欲絕者死???,脫形發(fā)熱,脈小堅急者死??惹屹?,脈形堅大者死??榷蜓菝}大者死。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