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諸病源候論》 一、疔瘡候

    作者: 巢元方

    疔瘡者,風(fēng)邪毒瓦斯搏于肌肉所生也。凡有十種∶一者,瘡頭烏而強凹;二者,瘡頭白而腫實;三者,瘡頭如豆 色;四者,瘡頭似葩紅色;五者,瘡頭內(nèi)有黑脈;六者,瘡頭赤紅而浮虛;七者,瘡頭葩而黃;八者,瘡頭如金薄;九者,瘡頭如茱萸;十得,瘡頭如石榴子。

    亦有初如風(fēng)軫氣,搔破青黃汁出,里有赤黑脈而小腫;亦有全不令人知,忽以衣物觸及摸著則痛,若故取,便不知處;亦有肉突起如魚眼之狀,赤黑慘痛徹骨。久結(jié)皆變至粕成瘡,瘡下深孔,如大針穿之狀。

    初作時,突起如丁蓋,故謂之疔瘡。令人惡寒,四肢強痛,兼忉忉然牽痛,一二日瘡便變焦黑色,腫大光起,根硬強,全不得近,酸痛,皆其候也。在手足、頭面、骨節(jié)間者最急,其余處則可也。毒入腹,則煩悶,恍惚不佳,或如醉,患此者,三二日便死。

    《養(yǎng)生方》云∶人汗入諸食內(nèi),食之作疔瘡。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