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趙紹琴臨證驗案精選》 附:趙紹琴辨治濕熱證十法

    (一)芳香宣化法(上焦)

    暑熱之邪襲于外,濕熱穢濁蘊于中。

    證見:頭暈身熱,周身酸沉乏力,胸中氣塞,脘悶咳嗽,小便黃赤,舌苔白膩而滑,脈濡滑。

    此濕溫初起之證,宜芳香宣化方法,鮮佩蘭10克(后下),大豆卷10克,鮮藿香10克(后下),嫩前胡3克,川郁金6克,白蒺藜10克,姜竹茹10克,制厚樸5克,川黃連3克(研沖),通草3克

    (二)芳香疏解法(上焦):

    暑熱外受,表氣不暢。

    證見:形寒頭暈,周身酸楚,身熱肌膚干澀,中皖滿悶,惡心嘔吐,腹中不舒。舌苔白膩,脈濡滑,按之濡軟略數(shù)。

    芳香疏解,退熱定嘔。

    佩蘭葉12克(后下),廣藿香10克(后下),陳香薷5克(后下),大豆卷10克+制厚樸6克,自蔻仁5克,煨鮮姜3克,杏仁6克,太乙玉樞丹1克研細(xì)分沖。

    (三)芳香化濁法(上、中焦):

    暑熱濕滯、互阻中焦。

    證見;身熱泛惡,嘔吐痰水,心煩急躁,兩目有神,口干不欲飲水。胸腹中陣痛,大便欲解不得。舌白苔膩,脈象糯數(shù),按之弦滑且數(shù)。

    以芳香化濁法定嘔降逆折熱。

    佩蘭葉10克(后下),藿香6克(后下),制厚樸6克,半夏曲12克,川連3克,佛手10克,大腹皮10克,煨姜3克,保和丸12克(布包),赤芍12克,焦麥芽10克

    上落水沉香末1克、白蔻仁末1克二味共研裝膠囊分兩次湯藥迭下。沉香末以降其氣逆,蔻仁末以化開濕郁。治若不當(dāng),即可轉(zhuǎn)痢。

    (四)輕揚宣解法(上、中焦):

    暑溫蘊熱,互阻肺胃。

    證見:身熱頭暈,咳嗽痰多,胸脘痞悶。舌紅苔白膩,脈弦滑略數(shù),右脈濡滑且數(shù)。

    熱在肺胃,法宣宣解;濕濁中阻,又當(dāng)輕揚。

    香豆豉12克,炒山梔6克,嫩前胡3克,象貝母10克,杏仁泥10克,枇杷葉12克(布包),保和丸15克(布包)。鮮蘆根30克

    (五)宣肅疏化法(上、中焦):

    暑濕熱郁,蘊阻肺胃

    證見:咳嗽痰多,胸中滿悶,大便不通,小溲赤黃,舌苔黃垢而厚,脈象孺滑,右關(guān)尺滑且有力。

    宜宣肅上焦,疏化暢中法。

    前胡3克,象貝母12克,杏仁泥10克,香豆豉12克(布包),山梔3克,炙杷葉12(布包),黃芩10克,保和丸15克(布包),焦麥芽10克,枳殼3克

    (六)輕宣清化法(上、中焦):

    暑熱偏多,濕邪略少。

    證見:身熱咳嗽,汗出口干,意欲涼飲+胸脘少悶。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略濡,右部有力。

    宜清解暑熱,輕宣他濁

    薄荷細(xì)枝2克(后下),佩蘭葉10克(后下),連翹12克,炙杷葉12克(布包),白蒺黎12克+前胡3克,杏仁10克,川貝母5克(研沖),鮮西瓜翠衣30克,鮮荷葉一角,益元散12克(布包),竹葉6克,黃芩6克

    (七)辛開苦降法(中焦):

    濕熱病,熱郁中州,濕阻不化。

    證見:頭暈且脹,胸悶而周身酸楚,漾漾泛惡,大便不暢,小便赤黃,苔白滑膩,脈濡滑而沉取有力。

    宜辛開其部以利三焦,苦降其熱以燥濕濁,少佐淡滲分消。

    白蒺藜10克,佩蘭葉12克(后下),白芷3克(后下),半夏10克,黃芩10克,黃連3克(研沖),炒苡米12克,白蔻仁12克,赤苓12克,滑石12克

    (八)宣化通腑法(中、下焦):

    暑挾濕滯,互阻不化。

    證見:惡心口區(qū)吐,愎脹矢氣,大便不通,小溲艱澀。舌苔白膩,根部垢厚,脈濡滑關(guān)、尺有力。

    宜宣化降逆,展氣通腑,一方兩法,兼顧胃腸。

    鮮佩蘭1 2克(后下),鮮藿香6克(后下),香豆豉12克,山梔5克,新會皮5克,佛手片10克,檳榔10克,杏仁10克,前胡6克,通草3克,煨姜2克。

    酒軍0.5克,太乙玉樞丹1克二味共研,裝膠囊,分兩次用佛手片10克,媲姜3克,煎湯送下,先藥服。(此定嘔法)

    (九)泄化余邪、輕通胃腸法(中、下焦):

    濕溫后期,身熱已遢,癥狀大輕,余熱未除,濕熱積滯退而不凈。

    證見:大便不通,腑氣不暢,腹中不舒,舌苔膩根黃厚,脈象濡滑,右側(cè)關(guān)、尺滑且有力。

    直泄化余邪而通胃腸

    白蒺藜10克,粉丹皮6克,香青蒿1克,枳實3克,鮮杷葉12克,保和丸15克(布包),全瓜蔞30克,知母6克,炒苡米12克,山楂炭12克,杏仁10克,茵陳12克,白蔻仁末0.6克、生熟大黃末各1克,上三味共研細(xì)末裝膠囊,分兩次湯藥送下。

    (十)泄化余邪、甘潤和中(中、下焦):

    濕溫初愈,邪退不凈,中陽未復(fù),陰分亦虛,運化欠佳。

    證見:胃納不馨,周身乏力。舌胖而淡,脈濡精緩弱,按之弱而無力。

    宜泄化余邪,甘潤和中方法,以善其后。病勢向愈,飲食寒暖切當(dāng)留意。

    川石斛12克,丹皮6克,香青蒿0.5克,甜杏仁10克,范志曲12克,雞內(nèi)金10克,冬瓜子20克,茯苓皮15克,生熟谷麥芽各12克,香砂枳術(shù)丸15克(布包)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未知
  • 《濟(jì)陰綱目》(公元 1620 年)明.武之望(叔卿)著。十四卷。對明.王肯堂《證治準(zhǔn)繩》中的女科,加以評釋圈點而成書。

    作者:
    武之望
  •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 作者:
  • 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是中醫(yī)臨床治療學(xué)的基本讀物,歷來稱為經(jīng)典著作,所以書內(nèi)所用方劑又稱為經(jīng)方。近代著名中醫(yī)曹穎甫,名 家達(dá),號 拙巢(一八六六一一一九二七),治醫(yī)專宗張仲景,深研這二部書,以善用經(jīng)方聞于時。生平醫(yī)案,曾由其門人姜佐齡輯錄為三卷,也附入了自己和同門的個別治驗,搜集見聞,發(fā)揮心得,逐案說解、闡發(fā),以佐證曹氏辨證施治的確切。通過曹氏審閱后,復(fù)逐案加以評語,師生商討,從實踐到理論,相互琢磨,名其書曰《經(jīng)方實驗錄》,由千頃堂出版于一九三七年,再版于一九四七年。解放以來,讀者對本書的需要仍繁,我們現(xiàn)在重加整理,刪去其說解蕪冗者,修飾其詞句未妥者,仍分上、中、下三卷,共計九十二案,內(nèi)有十六案,標(biāo)明為附列門人醫(yī)案?!耖g中醫(yī)志愿編撰組

    作者:
  • 作者:
    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