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二十一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一云:『挺伏地,端身,兩手相重支額,縱息令皮膚俱緩,乃取其穴?!弧端刈ⅰ丰樜宸?,得氣則先瀉,瀉訖多補(bǔ)之,不宜灸。《明堂》云灸三壯。
主手足不仁,腰脊痛,疝痛,大小便不利,腰髖疼,腳膝不遂,溫瘧,腰脊冷痛,不得久臥,勞損虛風(fēng),腰背不便,筋攣臂縮,虛熱閉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