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針灸學》 (11) 天宗 Tiānzōng

    [定位] 在肩胛部,當崗下窩中央凹陷處,與第4胸椎相平。

    [解剖] 在崗下窩中央崗下肌中;有旋肩胛動、靜脈肌支;布有肩胛神經(jīng)。

    [主治] 肩胛疼痛,氣喘,乳癰。

    [配伍] 配肩外俞治肩胛痛;配膻中、足三里治乳癰。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1寸。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寶詒
  •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鈞
  •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作者: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王旭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