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定位] 在第4趾末節(jié)外側,距趾甲角0.1寸。
[解剖] 有趾背側動、靜脈和趾跖動脈形成的動脈網;布有趾背側神經。
[主治] 偏頭痛,目眩,目赤腫痛,耳聾,耳鳴,喉痹,胸脅痛,足跗腫痛,多夢,熱病。
[配伍] 配太沖、太溪、內關、太陽、風池、百會治神經性頭痛、高血壓病、肋間神經痛、胸膜炎、急性傳染性結膜炎、神經性耳聾等;配陽陵泉、期門、支溝、太沖治膽道疾患;配水溝、太沖、中沖、百會、風池急救中風昏迷。
[刺灸法] 直刺0.1~0.2寸;可灸。
[附注] 膽經經穴。
《脾胃論》(公元 1249 年)金.李杲(東垣、明之)著。三卷。依據臨床實踐,結合醫(yī)學理論,認為脾胃在人體生理活動中最為 重要,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張。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定位] 在第4趾末節(jié)外側,距趾甲角0.1寸。
[解剖] 有趾背側動、靜脈和趾跖動脈形成的動脈網;布有趾背側神經。
[主治] 偏頭痛,目眩,目赤腫痛,耳聾,耳鳴,喉痹,胸脅痛,足跗腫痛,多夢,熱病。
[配伍] 配太沖、太溪、內關、太陽、風池、百會治神經性頭痛、高血壓病、肋間神經痛、胸膜炎、急性傳染性結膜炎、神經性耳聾等;配陽陵泉、期門、支溝、太沖治膽道疾患;配水溝、太沖、中沖、百會、風池急救中風昏迷。
[刺灸法] 直刺0.1~0.2寸;可灸。
[附注] 膽經經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