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針灸逢源》 靈樞玉版篇

    作者: 李學(xué)川

    病之生時。有喜怒不測飲食不節(jié)。陰氣不足陽氣有余營氣不行。乃發(fā)為癰疽。陰陽不通兩熱相搏乃化為膿夫癰疽之生。膿血之成也積微之所生也(由微而積)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膿血者。其惟砭石鈹鋒之所取也。(言治癰膿。小針不適用。大針即可用砭與鈹針鋒針)諸病皆有逆順腹脹身熱脈大是一逆也(邪正盛。

    )腹鳴而滿四肢清(冷也)泄其脈大。是二逆也(此陰證得陽脈。)衄而不止。脈大是三逆也。(亦陰證得陽脈)咳。且溲血。脫形。其脈小勁是四逆也(正氣已衰。)咳。脫形。身熱。(正衰火盛。)脈小以疾(邪亦未衰)是謂五逆也如是者。不過十五日而死矣其腹大脹四末清脫形。泄甚是一逆也腹脹便血其脈大時絕是二逆也(以陰證得陽脈。時絕者死脈也)咳溲血形肉脫。脈搏是三逆也(火盛水虧。)嘔血胸滿引背脈小而疾是四逆也(脈小帶疾虛而火盛也)咳嘔腹脹且飧泄(病已虛)其脈絕。是五逆也如是者。不過一時而死矣。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謂逆治。

    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氣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氣血者。經(jīng)隧也經(jīng)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luò)也迎而奪之而已矣上下有數(shù)乎。(問手足經(jīng)也)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臟之氣盡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輸矣此所謂奪其天氣者也(五里手陽明經(jīng)穴。陰氣之所在也若迎而奪之則臟氣敗絕。必致中道而止且一臟之氣。大約五至而已。針凡五往以奪之則一臟之氣已盡。若奪至二十五至。則五臟之輸氣皆竭此所謂奪其天真之氣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作者:
    李東垣
  • 《冷廬醫(yī)話》(公元 1897 年)清.陸以湉(定圃)著。五卷。卷一論“醫(yī)范”“醫(yī)鑒”“慎疾”“保生”“求醫(yī)”“診法”“ 用藥”;卷二論古人今人,古書今書;卷三、四、五論病,推究每證的虛實(shí)原委,指出醫(yī)家的利弊。近人從陸氏《冷廬雜識》中摘出其論醫(yī)語作為補(bǔ)編 。

    作者:
  • 作者:
    凌曉五
  • 作者:
    不詳
  • 作者:
  • (公元495 ~ 499 年)南齊、龔慶宣著。五卷。現(xiàn)存最早的外科專書,主要有外傷、癰疽、濕疹、疥癬等。對疔疽引起的膿毒血癥的早期治療,外傷腸出的醫(yī)護(hù),切口引流的部位以及消毒 手術(shù)等方面有獨(dú)到之處。

    作者:
    龔慶宣
  • 作者:
    張振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