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陰氣衰于下則為熱厥(陽足三陽脈。陰盛陽衰。則陰起于下。
故寒厥必從五指至膝上寒。陰足三陰脈。陽盛陰虛。則陽乘陰位。故熱厥必足下熱)寒厥何失而然也。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此人者質(zhì)壯。以秋冬奪于所用(多欲奪陰)下氣上爭不能復(陽搏陰激。身半以下之氣亦引而上爭。不能復歸其經(jīng))精氣溢下(陰精下泄)邪氣因從之而上也(陽虛則陰勝為邪)氣因于中(氣即精氣邪氣。皆出內(nèi)而生也○此句吳注在上文前陰者之上)陽氣衰不能滲營其經(jīng)絡。
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四肢為諸陽之本)熱厥何如而然也。酒入于胃。則絡脈滿而經(jīng)脈虛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氣入(濕熱在脾。則陰虛陽亢)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其四肢也(脾胃俱病。不生精氣。營。充養(yǎng)也)此人必數(shù)醉。若飽以入房(傷其脾腎)氣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氣與谷氣相搏。熱盛于中。故熱遍于身。內(nèi)熱而溺赤也。夫酒氣盛而悍。腎氣日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為之熱也。
作者:太平惠民和劑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豐年間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陳師文等撰。十卷。收集當時醫(yī)家及民間常用有效方劑,劑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當時的配方手冊。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陰氣衰于下則為熱厥(陽足三陽脈。陰盛陽衰。則陰起于下。
故寒厥必從五指至膝上寒。陰足三陰脈。陽盛陰虛。則陽乘陰位。故熱厥必足下熱)寒厥何失而然也。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此人者質(zhì)壯。以秋冬奪于所用(多欲奪陰)下氣上爭不能復(陽搏陰激。身半以下之氣亦引而上爭。不能復歸其經(jīng))精氣溢下(陰精下泄)邪氣因從之而上也(陽虛則陰勝為邪)氣因于中(氣即精氣邪氣。皆出內(nèi)而生也○此句吳注在上文前陰者之上)陽氣衰不能滲營其經(jīng)絡。
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四肢為諸陽之本)熱厥何如而然也。酒入于胃。則絡脈滿而經(jīng)脈虛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氣入(濕熱在脾。則陰虛陽亢)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其四肢也(脾胃俱病。不生精氣。營。充養(yǎng)也)此人必數(shù)醉。若飽以入房(傷其脾腎)氣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氣與谷氣相搏。熱盛于中。故熱遍于身。內(nèi)熱而溺赤也。夫酒氣盛而悍。腎氣日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為之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