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查古籍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公元 1359 年)元.滑壽(伯仁)著。一卷。以浮、沉、遲、數、滑、澀六脈為綱,論述脈象及辨脈之法,甚有心得。
中府為初注少商,少商別絡注商陽,商陽復向迎香走,香接頭維至庫房,維下降兮趨厲兌,兌傳隱白至胸鄉(xiāng),隱白上升達大包,大包仍續(xù)極泉場,泉貫少沖心部井,少澤相連即小腸,澤會聽宮睛明分,睛明下造至陰強,至陰斜出涌泉底,泉穴還歸 府臟,府天池橫絡截,池出中沖心主張,中沖并與關沖合,關沖宛轉絲竹傍,絲竹更貫瞳 穴,瞳下入竅陰方,竅陰橫亙大敦井,敦上期門肝脈當,期門歷遍還中府,經絡周流仔細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