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即幼科之慢驚慢脾風)
即幼科之慢驚慢脾風,其詞自相矛盾,其方治無一效。故《集成》以非搐辨之,引夏禹鑄之言曰,世人均稱慢驚,予獨曰慢證,蓋此證多成于大病之后,庸工一見病愈,遂不防守去路,或初誤汗、誤下、吐瀉,久而脾胃虛極,故成慢證,慢證何驚之有!彼庸醫(yī)見兒眼翻手搐握拳,形狀似驚,故以驚名之。一作驚治,或推拿、或火,是猶兒已落井而又下石也。急以六君子湯加桂附及理中湯加附子等藥,稍可救之。凡四肢厥冷,宜用蔥姜同搗,炒溫熨其胸腹。或以硫黃五分、胡椒一分,姜汁調(diào)敷臍上,膏藥蓋之。市上所賣治急慢驚風丸藥,乃抱龍丸、牛黃丸之類,急驚服之有效,若遇慢驚則速其死。
六君子湯治小兒吐瀉之后,脾胃大傷;或大病之后,不思乳食;一切久病中氣虛寒及成慢證者,并皆治之。
官揀參(一錢) 漂白術(shù)(二錢) 白云苓(錢半) 法半夏 陳皮(各五分) 炙甘草(一錢) 煨姜(三片)大棗(三枚) 早米(一撮)
水煎溫服。四肢厥冷,加炮姜四分,甚者加附子五分。頭搖者,加天麻八分。手足搐搦,加青化桂,去粗,七分,鉤藤一錢,又方∶治虛搐,桂圓整個燒存性,研,二錢,炮姜四分,紅棗三個,煎湯調(diào)服。
理中湯治脾胃虛寒,面青腹痛,寒嘔寒瀉,及幼科慢驚等癥。
人參(二錢) 漂白術(shù)(三錢) 炮姜 炙草(各一錢)
水煎溫涼 徐徐服。若四肢厥冷,加附子一錢;肉桂,去粗,五分。如寒瀉不止,加肉豆蔻,去油,四分;丁香,研,四分。
(公元 1624 年)明.張介賓(景岳)注。三十九卷。 把《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靈樞經(jīng)》分類編次為 12 類,390 條,條理分明。附圖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獨到之見。
《類證治裁》(公元 1839 年)清.林佩琴(羲桐)著。采輯清代中葉以前的醫(yī)家著作,對于溫病、報病、婦科、外科各證,述其原因,析其不同證侯和不同治法。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即幼科之慢驚慢脾風)
即幼科之慢驚慢脾風,其詞自相矛盾,其方治無一效。故《集成》以非搐辨之,引夏禹鑄之言曰,世人均稱慢驚,予獨曰慢證,蓋此證多成于大病之后,庸工一見病愈,遂不防守去路,或初誤汗、誤下、吐瀉,久而脾胃虛極,故成慢證,慢證何驚之有!彼庸醫(yī)見兒眼翻手搐握拳,形狀似驚,故以驚名之。一作驚治,或推拿、或火,是猶兒已落井而又下石也。急以六君子湯加桂附及理中湯加附子等藥,稍可救之。凡四肢厥冷,宜用蔥姜同搗,炒溫熨其胸腹。或以硫黃五分、胡椒一分,姜汁調(diào)敷臍上,膏藥蓋之。市上所賣治急慢驚風丸藥,乃抱龍丸、牛黃丸之類,急驚服之有效,若遇慢驚則速其死。
六君子湯治小兒吐瀉之后,脾胃大傷;或大病之后,不思乳食;一切久病中氣虛寒及成慢證者,并皆治之。
官揀參(一錢) 漂白術(shù)(二錢) 白云苓(錢半) 法半夏 陳皮(各五分) 炙甘草(一錢) 煨姜(三片)大棗(三枚) 早米(一撮)
水煎溫服。四肢厥冷,加炮姜四分,甚者加附子五分。頭搖者,加天麻八分。手足搐搦,加青化桂,去粗,七分,鉤藤一錢,又方∶治虛搐,桂圓整個燒存性,研,二錢,炮姜四分,紅棗三個,煎湯調(diào)服。
理中湯治脾胃虛寒,面青腹痛,寒嘔寒瀉,及幼科慢驚等癥。
人參(二錢) 漂白術(shù)(三錢) 炮姜 炙草(各一錢)
水煎溫涼 徐徐服。若四肢厥冷,加附子一錢;肉桂,去粗,五分。如寒瀉不止,加肉豆蔻,去油,四分;丁香,研,四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