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小兒生后,宜勤看口,有口糜者,膀胱移熱于小腸,腸膈不便,上為口糜,導(dǎo)赤合五苓治之。
鵝口者,初生白屑滿舌,如鵝之口,乃胎熱所致,用發(fā)纏指上,蘸薄荷自然汁拭之。
如不已,更以粟米煎濃汁拭之,外用過黃丹滲患處。
初生一復(fù)時(shí),滿口上下牙齒,忽變白色,恍如齒牙,名曰馬牙驚,不治。若因?qū)B(yǎng)過溫,積熱熏蒸于上,發(fā)為口瘡,宜炒焦干姜,同黃連為末敷之,以木通散(見胎熱)與乳母服。
如不愈,更以礬湯浸腳,上半日,以蜜炙黃柏、炒僵蠶末敷之立效。如只口角爛瘡,發(fā)灰以豬脂調(diào)敷即愈。
導(dǎo)赤散
生地 木通赤茯 麥冬 甘草 燈心
五芩散
豬苓 赤茯 赤芍 白術(shù) 肉桂
口糜散口瘡糜爛神效。
黃柏 黃連(各一兩) 雄黃 沒藥(各二錢) 片腦(五分)
為末干摻瘡上。
《原機(jī)啟微》(公元 1370 年)元.倪維德著。二卷,又附錄一卷。論眼病根源,制方要義,并附方義。附論眼病若干種,也較詳明。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小兒生后,宜勤看口,有口糜者,膀胱移熱于小腸,腸膈不便,上為口糜,導(dǎo)赤合五苓治之。
鵝口者,初生白屑滿舌,如鵝之口,乃胎熱所致,用發(fā)纏指上,蘸薄荷自然汁拭之。
如不已,更以粟米煎濃汁拭之,外用過黃丹滲患處。
初生一復(fù)時(shí),滿口上下牙齒,忽變白色,恍如齒牙,名曰馬牙驚,不治。若因?qū)B(yǎng)過溫,積熱熏蒸于上,發(fā)為口瘡,宜炒焦干姜,同黃連為末敷之,以木通散(見胎熱)與乳母服。
如不愈,更以礬湯浸腳,上半日,以蜜炙黃柏、炒僵蠶末敷之立效。如只口角爛瘡,發(fā)灰以豬脂調(diào)敷即愈。
導(dǎo)赤散
生地 木通赤茯 麥冬 甘草 燈心
五芩散
豬苓 赤茯 赤芍 白術(shù) 肉桂
口糜散口瘡糜爛神效。
黃柏 黃連(各一兩) 雄黃 沒藥(各二錢) 片腦(五分)
為末干摻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