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疸不用分其五,同是濕熱,如 曲相似。輕者,小溫中丸;重者,大溫中丸。熱多,加芩、連;濕多者,茵陳五苓散,加食積藥。溫?zé)嵋虻刮笟猓滤?,大便下利者,參、加山梔、茵陳、甘草。
戴云∶五疸者,周身皮膚并眼,如梔子水染。因食積黃者,量其虛實,下其食積。其余但利小便為先,小便利白,其黃則自退矣。
【入方】
小溫中丸治疸,又能去食積。
蒼術(shù) 川芎 香附 神曲 針砂(醋炒紅)
春,加芎;夏,加苦參或黃連;冬,加吳茱萸或干姜。
大溫中丸治食積與黃腫,又可借為制肝燥脾之用。脾虛者,以參、術(shù)、芍藥、陳皮、甘草作湯使。
陳皮 蒼術(shù) 濃樸 三棱 蓬術(shù) 青皮(五兩) 香附(一斤) 甘草(一兩) 針砂(二兩,醋炒紅)
上為末,醋糊丸??招慕}湯下,午后飯食,可酒下。忌犬肉果菜。
【附錄】黃膽乃脾胃經(jīng)有熱所致,當(dāng)究其所因,分利為先,解毒次之。諸疸口淡,怔忡耳,腳軟,微寒發(fā)熱,小便白濁,此為虛證。治宜四君子湯,吞八味丸,不可過用涼劑強通便,恐腎水枯竭。久而面黑黃色,及有渴者不治;不渴者可治。黃膽,通身面目悉黃,宜生料五苓散加茵陳;又宜小柴胡加茵陳、茯苓、枳實,少加樸硝;《濟生》茵陳湯;《千金引桃根細(xì)者煎,空心服。谷疸,食已頭眩,心中怫郁不安,饑飽所致,胃氣蒸沖而黃,小柴胡加谷芽、枳實、濃樸、山梔、大黃,《濟生》谷疸丸。酒疸,身目黃,心中懊 ,足脛滿,尿黃面黃而赤斑,酒過胃熱,醉臥當(dāng)風(fēng),水濕得之,小柴胡加茵陳、豆豉、大黃、黃連、葛粉。脈微數(shù),面目青黑,或大便黑,《三因方》白術(shù)散;脈《三因》當(dāng)歸白術(shù)散,《濟生方》五苓加葛根湯。女勞疸,因房事后為水濕所搏,故額黑滿急,小便不利,以大麥一撮,同滑石、石膏末各一錢煎服。黃汗者,因脾胃有熱,汗出入水澡浴所致,故汗出黃染衣而不渴,《濟生方》黃 散、茵陳湯。又以苦丁香如豆大,深吸鼻中,出黃水瘥。發(fā)黃,脈沉細(xì)遲,四肢逆冷,身冷,自汗不止,宜茵陳四逆湯。
【附方】
茵陳蒿湯治濕熱發(fā)黃,身熱,鼻干,汗出,小便赤而不利。
茵陳(六兩) 梔子(十四個) 大黃(三兩)
上三味,每服一兩半,水煎服。
梔子大黃湯治酒疸。
梔子(十五個) 大黃(一兩) 枳實(五枚) 豉(一升)
水煎溫服。
硝石礬石散治女勞疸,身黃額黑。
硝石 礬石(各燒,等分)
上為末。以大麥粥汁和服二錢,日三,重衣覆取汗。
瓜蒂散
瓜蒂(二錢) 母丁香(一錢) 黍米(四十九粒) 赤小豆(半錢)
上為末。每夜于鼻內(nèi) 之,取下黃水。凡用,先令病患噙水一口。
茵陳五苓散
上用五苓散五分,茵陳蒿末十分,和勻。先食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八味丸見補損。
生料五苓散見中暑。
小柴胡湯見瘧。
《濟生》茵陳湯
茵陳(二兩) 大黃(一兩) 梔子仁(三錢)
上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煎八分,溫服,不拘時。
《濟生》谷疸丸
苦參(三兩) 牛膽(一個) 龍膽草(一兩)
上為末,用牛膽汁入少,煉蜜丸如梧子大。每五十丸,空心熱水或生姜甘草湯送下。
《三因》白術(shù)湯
桂心 白術(shù)(各一兩) 豆豉 干葛 杏仁 甘草(各半兩) 枳實(去穣麩炒)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煎七分,食前服。
《三因》當(dāng)歸白術(shù)湯
白術(shù) 茯苓(各二兩) 當(dāng)歸 黃芩 茵陳(各二兩) 甘草(炙) 枳實(麩炒) 前胡 杏仁(去皮尖,麩炒,各二兩) 半夏(泡七次,一兩半)
上咀。每服四錢,食后溫服。
《濟生》五苓散
豬苓 澤瀉 白術(shù) 茵陳 赤苓(等分)
上咀。每四錢,水煎,溫服,無時。
《濟生》葛根湯
葛根(二兩) 枳實(麩炒) 豆豉(一兩) 梔子仁(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咀。水煎服,無時。
《濟生》黃 散
黃 赤芍 茵陳(各二兩) 石膏(四兩) 麥門(去心) 豆豉(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咀。姜五片,水煎服,無時。
茵陳四逆湯方見中寒類,加茵陳。
《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公元 1158 年)宋.撰人未詳.二十卷.自醫(yī)工論至疵靨論,述小兒初生至成童的疾病,凡 100 論, 論后附方.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疸不用分其五,同是濕熱,如 曲相似。輕者,小溫中丸;重者,大溫中丸。熱多,加芩、連;濕多者,茵陳五苓散,加食積藥。溫?zé)嵋虻刮笟猓滤?,大便下利者,參、加山梔、茵陳、甘草。
戴云∶五疸者,周身皮膚并眼,如梔子水染。因食積黃者,量其虛實,下其食積。其余但利小便為先,小便利白,其黃則自退矣。
【入方】
小溫中丸治疸,又能去食積。
蒼術(shù) 川芎 香附 神曲 針砂(醋炒紅)
春,加芎;夏,加苦參或黃連;冬,加吳茱萸或干姜。
大溫中丸治食積與黃腫,又可借為制肝燥脾之用。脾虛者,以參、術(shù)、芍藥、陳皮、甘草作湯使。
陳皮 蒼術(shù) 濃樸 三棱 蓬術(shù) 青皮(五兩) 香附(一斤) 甘草(一兩) 針砂(二兩,醋炒紅)
上為末,醋糊丸??招慕}湯下,午后飯食,可酒下。忌犬肉果菜。
【附錄】黃膽乃脾胃經(jīng)有熱所致,當(dāng)究其所因,分利為先,解毒次之。諸疸口淡,怔忡耳,腳軟,微寒發(fā)熱,小便白濁,此為虛證。治宜四君子湯,吞八味丸,不可過用涼劑強通便,恐腎水枯竭。久而面黑黃色,及有渴者不治;不渴者可治。黃膽,通身面目悉黃,宜生料五苓散加茵陳;又宜小柴胡加茵陳、茯苓、枳實,少加樸硝;《濟生》茵陳湯;《千金引桃根細(xì)者煎,空心服。谷疸,食已頭眩,心中怫郁不安,饑飽所致,胃氣蒸沖而黃,小柴胡加谷芽、枳實、濃樸、山梔、大黃,《濟生》谷疸丸。酒疸,身目黃,心中懊 ,足脛滿,尿黃面黃而赤斑,酒過胃熱,醉臥當(dāng)風(fēng),水濕得之,小柴胡加茵陳、豆豉、大黃、黃連、葛粉。脈微數(shù),面目青黑,或大便黑,《三因方》白術(shù)散;脈《三因》當(dāng)歸白術(shù)散,《濟生方》五苓加葛根湯。女勞疸,因房事后為水濕所搏,故額黑滿急,小便不利,以大麥一撮,同滑石、石膏末各一錢煎服。黃汗者,因脾胃有熱,汗出入水澡浴所致,故汗出黃染衣而不渴,《濟生方》黃 散、茵陳湯。又以苦丁香如豆大,深吸鼻中,出黃水瘥。發(fā)黃,脈沉細(xì)遲,四肢逆冷,身冷,自汗不止,宜茵陳四逆湯。
【附方】
茵陳蒿湯治濕熱發(fā)黃,身熱,鼻干,汗出,小便赤而不利。
茵陳(六兩) 梔子(十四個) 大黃(三兩)
上三味,每服一兩半,水煎服。
梔子大黃湯治酒疸。
梔子(十五個) 大黃(一兩) 枳實(五枚) 豉(一升)
水煎溫服。
硝石礬石散治女勞疸,身黃額黑。
硝石 礬石(各燒,等分)
上為末。以大麥粥汁和服二錢,日三,重衣覆取汗。
瓜蒂散
瓜蒂(二錢) 母丁香(一錢) 黍米(四十九粒) 赤小豆(半錢)
上為末。每夜于鼻內(nèi) 之,取下黃水。凡用,先令病患噙水一口。
茵陳五苓散
上用五苓散五分,茵陳蒿末十分,和勻。先食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八味丸見補損。
生料五苓散見中暑。
小柴胡湯見瘧。
《濟生》茵陳湯
茵陳(二兩) 大黃(一兩) 梔子仁(三錢)
上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煎八分,溫服,不拘時。
《濟生》谷疸丸
苦參(三兩) 牛膽(一個) 龍膽草(一兩)
上為末,用牛膽汁入少,煉蜜丸如梧子大。每五十丸,空心熱水或生姜甘草湯送下。
《三因》白術(shù)湯
桂心 白術(shù)(各一兩) 豆豉 干葛 杏仁 甘草(各半兩) 枳實(去穣麩炒)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煎七分,食前服。
《三因》當(dāng)歸白術(shù)湯
白術(shù) 茯苓(各二兩) 當(dāng)歸 黃芩 茵陳(各二兩) 甘草(炙) 枳實(麩炒) 前胡 杏仁(去皮尖,麩炒,各二兩) 半夏(泡七次,一兩半)
上咀。每服四錢,食后溫服。
《濟生》五苓散
豬苓 澤瀉 白術(shù) 茵陳 赤苓(等分)
上咀。每四錢,水煎,溫服,無時。
《濟生》葛根湯
葛根(二兩) 枳實(麩炒) 豆豉(一兩) 梔子仁(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咀。水煎服,無時。
《濟生》黃 散
黃 赤芍 茵陳(各二兩) 石膏(四兩) 麥門(去心) 豆豉(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咀。姜五片,水煎服,無時。
茵陳四逆湯方見中寒類,加茵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