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驚與痰宜吐,大率行痰為主,用黃連、南星、栝蔞、半夏,尋火尋痰,分多分少,治之無(wú)不愈者。分痰與熱,有熱者,以涼藥清其心;有痰者,必用吐藥,吐后用東垣安神丸。大法宜吐,吐后用平肝劑,青黛、柴胡、川芎之類,龍薈丸正宜服之。且如癇因驚而得,驚則神不守舍,舍空而戴云∶癇者,俗曰豬癲風(fēng)者是也。
【附錄】癇癥有五∶馬、牛、雞、豬、羊。且如馬癇,張口搖頭,馬鳴;牛癇,目正直視,腹脹;雞癇,搖頭反折,喜驚;羊癇,喜揚(yáng)目吐舌;豬癇,喜吐沫。以其病狀偶類之耳,無(wú)痰涎壅塞,迷悶孔竅。發(fā)則頭旋顛倒,手足搐搦,口眼相引,胸背強(qiáng)直,叫吼吐沫,食頃乃蘇。宜星香散加全蝎三個(gè)。
【附方】
續(xù)命湯主癇發(fā)頓悶無(wú)知,口吐沫出,四體角弓反張,目反上,口噤不得言。
竹瀝(一升二合) 生地黃汁(一升) 龍齒(末) 生姜 防風(fēng) 麻黃(去節(jié),各四兩) 防己 附子(炮,各二兩) 石膏 桂(二兩)
上十味,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有氣,加紫蘇、陳皮各半兩。
但小兒癇,《千金》有風(fēng)、食、驚三種,《本事》方又有陰陽(yáng)、癇、慢脾風(fēng)三證。慢脾即食癇,宜醒脾丸、人參散。
古方三癇丸治小兒百二十種驚癇。
荊芥穗(二兩) 白礬(一兩,半生半枯)
上為末,面糊為丸,黍米大,朱砂為衣。姜湯下二十丸。如慢驚,用來(lái)復(fù)丹;急驚,三癇丸;食癇,醒脾丸可也。
《本事》人參散治慢脾風(fēng),神昏痰盛。
人參(半兩) 圓白大南星(一兩,切片以生姜汁并漿水各半,蔭滿煮,帶性曬)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姜三片,冬瓜仁擂細(xì)少許,同煎,取半盞,作兩三次
寧神丹清熱養(yǎng)氣血,不時(shí)潮作者可服。
天麻 人參 陳皮 白術(shù) 歸身 茯神 荊芥 僵蠶(炒) 獨(dú)活 遠(yuǎn)志(去心) 犀角 麥門冬(去心) 酸棗仁(炒) 辰砂(各半兩,另研) 半夏 南星 石膏(各一兩) 甘草(炙) 白附子川芎 郁金 牛黃(各三錢) 珍珠(三錢) 生地黃 黃連(各半兩) 金箔(三十片)
上為末,酒糊丸。空心服五十丸,白湯下。
東垣安神丸
黃連(一錢五分,酒洗) 朱砂(一錢,水飛) 酒生地黃 酒歸身 炙甘草(各五分)
上除朱砂水飛外,四味搗為末,和勻,湯浸蒸餅,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食后津咽
星香散見(jiàn)中風(fēng)類。
《小兒藥證直訣》(公元 1114年)宋.錢乙(仲陽(yáng))著。三卷,上卷論證、中卷述醫(yī)案、下卷記載藥方,在兒科方面有不少創(chuàng)見(jiàn) 。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驚與痰宜吐,大率行痰為主,用黃連、南星、栝蔞、半夏,尋火尋痰,分多分少,治之無(wú)不愈者。分痰與熱,有熱者,以涼藥清其心;有痰者,必用吐藥,吐后用東垣安神丸。大法宜吐,吐后用平肝劑,青黛、柴胡、川芎之類,龍薈丸正宜服之。且如癇因驚而得,驚則神不守舍,舍空而戴云∶癇者,俗曰豬癲風(fēng)者是也。
【附錄】癇癥有五∶馬、牛、雞、豬、羊。且如馬癇,張口搖頭,馬鳴;牛癇,目正直視,腹脹;雞癇,搖頭反折,喜驚;羊癇,喜揚(yáng)目吐舌;豬癇,喜吐沫。以其病狀偶類之耳,無(wú)痰涎壅塞,迷悶孔竅。發(fā)則頭旋顛倒,手足搐搦,口眼相引,胸背強(qiáng)直,叫吼吐沫,食頃乃蘇。宜星香散加全蝎三個(gè)。
【附方】
續(xù)命湯主癇發(fā)頓悶無(wú)知,口吐沫出,四體角弓反張,目反上,口噤不得言。
竹瀝(一升二合) 生地黃汁(一升) 龍齒(末) 生姜 防風(fēng) 麻黃(去節(jié),各四兩) 防己 附子(炮,各二兩) 石膏 桂(二兩)
上十味,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有氣,加紫蘇、陳皮各半兩。
但小兒癇,《千金》有風(fēng)、食、驚三種,《本事》方又有陰陽(yáng)、癇、慢脾風(fēng)三證。慢脾即食癇,宜醒脾丸、人參散。
古方三癇丸治小兒百二十種驚癇。
荊芥穗(二兩) 白礬(一兩,半生半枯)
上為末,面糊為丸,黍米大,朱砂為衣。姜湯下二十丸。如慢驚,用來(lái)復(fù)丹;急驚,三癇丸;食癇,醒脾丸可也。
《本事》人參散治慢脾風(fēng),神昏痰盛。
人參(半兩) 圓白大南星(一兩,切片以生姜汁并漿水各半,蔭滿煮,帶性曬)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姜三片,冬瓜仁擂細(xì)少許,同煎,取半盞,作兩三次
寧神丹清熱養(yǎng)氣血,不時(shí)潮作者可服。
天麻 人參 陳皮 白術(shù) 歸身 茯神 荊芥 僵蠶(炒) 獨(dú)活 遠(yuǎn)志(去心) 犀角 麥門冬(去心) 酸棗仁(炒) 辰砂(各半兩,另研) 半夏 南星 石膏(各一兩) 甘草(炙) 白附子川芎 郁金 牛黃(各三錢) 珍珠(三錢) 生地黃 黃連(各半兩) 金箔(三十片)
上為末,酒糊丸。空心服五十丸,白湯下。
東垣安神丸
黃連(一錢五分,酒洗) 朱砂(一錢,水飛) 酒生地黃 酒歸身 炙甘草(各五分)
上除朱砂水飛外,四味搗為末,和勻,湯浸蒸餅,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食后津咽
星香散見(jiàn)中風(fēng)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