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膿皰瘡俗稱黃水瘡,是一種化膿性皮膚病,主要表現(xiàn)為淺表膿皰,好發(fā)于顏面、口周、鼻孔周圍。自覺有不同程度瘙癢。
(一)中成藥
可選用清熱化毒丸、連翹敗毒丸、茵梔黃口服液、化毒丸、犀角化毒丸等。
(二)局部治療
以消炎、殺菌、干燥、收斂為原則,全身癥狀明顯、血象升高者可選擇系統(tǒng)應(yīng)用抗生素。
1.滲出多者可選用馬齒莧、龍葵、或龍膽草適量煎水濕敷。
2.糜爛者外用祛濕散(大黃面30克、黃芩面30克、寒水石面30克、青黛面3克)、甘草油(甘草10克、植物油100毫升,甘草浸入植物油內(nèi)一晝夜,文火煎至焦枯,離火濾過,去渣備用)調(diào)成糊狀外用,或甲紫溶液,每日2次外用。
3.痂皮厚者,可用植物油(植物油50—100毫升,花椒5粒,置鍋中,點火待油沸片刻即棄花椒,待涼備用)浸潤去痂。外用莫匹羅星軟膏、環(huán)丙沙星凝膠、諾氟沙星軟膏等。
(三)基本方藥
解毒清熱湯加減:
金銀花20克、連翹15克、蒲公英20克、野菊花15克、大青葉10克、黃芩10克、赤芍10克、六一散20克等。
《血證論》(公元 1885 年)清.唐宗海(容川)著。八卷。闡述氣血關(guān)系,血證的病機及其療法,極有心得。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膿皰瘡俗稱黃水瘡,是一種化膿性皮膚病,主要表現(xiàn)為淺表膿皰,好發(fā)于顏面、口周、鼻孔周圍。自覺有不同程度瘙癢。
(一)中成藥
可選用清熱化毒丸、連翹敗毒丸、茵梔黃口服液、化毒丸、犀角化毒丸等。
(二)局部治療
以消炎、殺菌、干燥、收斂為原則,全身癥狀明顯、血象升高者可選擇系統(tǒng)應(yīng)用抗生素。
1.滲出多者可選用馬齒莧、龍葵、或龍膽草適量煎水濕敷。
2.糜爛者外用祛濕散(大黃面30克、黃芩面30克、寒水石面30克、青黛面3克)、甘草油(甘草10克、植物油100毫升,甘草浸入植物油內(nèi)一晝夜,文火煎至焦枯,離火濾過,去渣備用)調(diào)成糊狀外用,或甲紫溶液,每日2次外用。
3.痂皮厚者,可用植物油(植物油50—100毫升,花椒5粒,置鍋中,點火待油沸片刻即棄花椒,待涼備用)浸潤去痂。外用莫匹羅星軟膏、環(huán)丙沙星凝膠、諾氟沙星軟膏等。
(三)基本方藥
解毒清熱湯加減:
金銀花20克、連翹15克、蒲公英20克、野菊花15克、大青葉10克、黃芩10克、赤芍10克、六一散20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