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滇南本草》 栗子、栗子花

    作者: 蘭茂

    栗子(圖缺),味甘,平。治山嵐瘴氣瘧疾或水瀉不止,或紅白痢疾。用火 為末。每服三錢,姜湯下。生食胸中氣橫。

    葉,治喉疔火毒,煎服,神效。皮,敷打傷;燒灰治癩瘡。

    子上殼刺,燒灰吹鼻中,治中風(fēng)不語,吹之即醒;或中痰邪,亦吹即應(yīng)。

    ──務(wù)本卷一下

    栗子花,味苦、澀,性微溫。止日久赤白帶下,休息痢疾,止大腸下血。栗子,味甜,性溫。生吃,止吐血,衄血、便血、一切血癥。

    ──叢本卷中

    栗子,味甘、咸,性溫,無毒。

    主治補(bǔ)中益氣,濃腸胃,補(bǔ)腎氣,腰腳無力。生則發(fā)氣,熟則滯氣。須日曝或灰中煨,令汗出,或以潤沙藏之,或袋盛,當(dāng)風(fēng)懸之,并令去其水氣。最良。

    此果最益人,其中扁者名栗楔,尤好。患風(fēng)疾及水腫者不宜食。小兒多食則難消化成病。

    生嚼,涂筋骨斷碎、腫痛瘀血,最效。亦治反胃,人口咬傷,搗敷最良。

    ──模板卷九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