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 存疑

    作者: 未知

    問曰∶陽病十八,何謂也?師曰∶頭痛,項,腰、脊、臂、腳掣痛。陰病十八,何謂也?師曰∶咳,上氣,喘,噦,咽,腸鳴,脹滿,心痛,拘急。五臟病各有十八,合為九十?。蝗擞钟辛?,微有十八病,合為一百八病。五勞,七傷,六極,婦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清邪居上,濁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 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風中于前,寒中于暮,濕傷干下,霧傷于上;風令脈浮,寒令脈急,霧傷皮腠,濕流關(guān)節(jié),食傷脾胃。極寒傷經(jīng),極熱傷絡(luò)。

    論曰∶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復(fù)不能食,常默默然,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食嗅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shù)。每尿時頭痛者,六十日乃愈;若尿時頭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尿快然,但頭眩者,二十日愈。其證或未病而預(yù)見,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見者,各隨證治之。

    男子平人脈,虛弱細微者,善盜汗也。

    師曰∶病有奔豚,有吐膿,有驚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從驚發(fā)得之。

    寒氣厥逆,赤丸主之。

    心中風者,翕翕發(fā)熱,不能起,心中饑,食即嘔吐。

    火邪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心下悸者,半夏麻黃丸主之。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少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fù)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fù)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苓桂五味甘草湯,去桂,加干姜、細辛,以治其咳滿。咳滿即止,而更復(fù)渴,沖氣復(fù)發(fā)者,以細辛、干姜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fù)內(nèi)半夏以去其水。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yīng)內(nèi)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內(nèi)之;若逆而內(nèi)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fā)其陽故也。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沖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

    寸口脈浮而遲,浮脈則熱,遲脈則潛,熱潛相摶,名曰沉。跗陽脈浮而數(shù),浮脈即熱,數(shù)脈即止,熱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則絡(luò)脈虛,伏則小便難,虛難相摶,水走皮膚,即為水矣。

    寸口脈弦而緊,弦則衛(wèi)氣不行,即惡寒,水不沾流,走于腸間。

    問曰∶病者苦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脈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沖咽,狀如炙肉,當微咳喘。審如師言,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沉而緊,沉則為水,緊則為寒;沉緊相搏,結(jié)在關(guān)元。始時當微,年盛不覺,陽衰之后,營衛(wèi)相干,陽損陰盛,結(jié)寒微動,腎氣上沖,咽喉塞噎,脅下急痛。醫(yī)以為留飲而大下之,氣擊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又與葶藶丸下水,當時如小瘥,食飲過度,腫復(fù)如前,胸脅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揚溢,則浮咳喘逆。

    當先攻擊沖氣,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瘥,先治新病,病當在后。

    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fā)熱,此屬歷節(jié)。食已汗出,又身常暮臥盜汗出者,此榮氣也。若汗出已,反發(fā)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fā)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 , 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 湯主之。

    諸黃,豬膏發(fā)煎主之。

    下利,肺痛,紫參丸主之。

    師曰∶病跗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卻。刺 入二寸。此太陽經(jīng)傷也。

    病患,常以手指臂腫動,此人身體 者,黎蘆甘草湯主之。

    問曰∶病腹痛有蟲,其脈何以別之?師曰∶腹中痛,其脈當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蟲。

    師曰∶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桂枝湯主之。于法六十日,當有此證;設(shè)有醫(yī)治逆者,卻一月;加吐下者,則絕之。

    婦人懷娠六七月,脈弦,發(fā)熱,其胎愈脹,腹痛惡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臟開故也,當以附子湯溫其臟。

    婦人懷妊,腹中 痛,當歸芍藥散主之。

    妊娠,小便難,飲食如故,當歸貝母苦參丸主之。

    婦人傷胎,懷身腹?jié)M,不得小便,從腰以下重,如有水氣狀,懷身七月,太陰當養(yǎng)不養(yǎng),此心氣實,當刺瀉勞宮及關(guān)元,小便微利則愈。

    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安中益氣,竹皮大丸主之。

    產(chǎn)后下利虛極,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主之。

    婦人陷經(jīng)漏下,黑不解,膠姜湯主之。

    退五臟虛熱,四時加減柴胡飲子。

    治傷寒令愈不復(fù),紫石寒食散方。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小兒藥證直訣》(公元 1114年)宋.錢乙(仲陽)著。三卷,上卷論證、中卷述醫(yī)案、下卷記載藥方,在兒科方面有不少創(chuàng)見 。

    作者:
  • 作者:
    ?
  • 作者:
    周學(xué)海
  • 作者:
    葉天士
  • 作者:
    祝登元
  • 作者:
  • 作者:
    汪東亭
  • (公元 659 年)唐.李績(蘇敬)撰。五十四卷。原書已佚,內(nèi)容尚散見于《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中。包括藥圖、圖經(jīng)、本草三部分,收載藥物 844 種, 詳細介紹性味、產(chǎn)地、效用等 。

    學(xué)術(shù)價值: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書。開創(chuàng)圖文對照之先例。

    作者:
    蘇敬等20余人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