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兒科萃精》 顱腫

    作者: 陳守真

    顱門腫起,謂之顱填。因乳哺失常,或寒熱乘脾,其氣上沖,則顱高而突。又有肝盛風(fēng)熱交攻,亦致顱填突起,汗出,毛發(fā)黃而短是也。若寒氣上沖則牢硬,熱氣上沖則柔軟。然寒腫者十之一,熱腫者十之九。古法用瀉青丸(如羌活、川芎、黑梔仁、龍膽草、當(dāng)歸、防風(fēng)、錦莊黃,研末蜜丸,青黛為衣,如大豆大),每服一二丸,清茶化下。寒腫,古法用參蘇丸,或煎湯劑(如人參、茯苓、枳殼、半夏、前胡、桔梗、蘇葉、葛根、陳皮、甘草,引用生姜、蔥白等味)。

    〔真按〕顱門腫起,除寒氣熱氣外,更有因包裹嚴密、蓋覆過濃,陽氣不得外出,亦現(xiàn)赤腫之形。只要衣被寒暖,適合中度,即可痊愈。若寒腫者,但用吳茱萸末和水,調(diào)貼兩足心。熱腫者,但用黃柏末調(diào)涂兩足心。即愈。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未知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陳實功(若虛,毓仁)著。四卷。所敘疾病百余種,每病列病理、癥狀、診斷、治法、成敗病案,最后選列方劑。既重視內(nèi)治,也強調(diào)外治,既主張早期手術(shù),又反對濫施針刀。對截肢術(shù)、下頷正復(fù)術(shù)、死骨剔除術(shù)、鼻瘜肉摘除術(shù)、痔漏手術(shù)等有所發(fā)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機(石出、省之)著。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門、附方 165 個。主張治外科必須根據(jù)人體內(nèi)部的情況,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義》(公元 1335 年)元.齊德之著。二卷。參諸家方論有關(guān)瘡腫之說,首載診候,次論血、氣、色、脈、后敘癰、疽、瘡、腫的治療等。強調(diào)整體觀念,倡導(dǎo)攻補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陳自明(良甫)著。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較早者。對癰疽瘡瘍等癥的因癥診治等,尤其對癰疽的淺深、寒熱、虛實、緩急、吉兇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領(lǐng) 而成書。

    作者:
  • 作者:
  • 作者:
    徐直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