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傅青主女科》 正產(chǎn)胞衣不下(六十二)

    產(chǎn)婦有兒已下地,而胞衣留滯于腹中,二、三日不下,心煩意躁,時欲昏暈,人以為胞衣之蒂未斷也,誰知是血少干枯,粘連于腹中乎!世人見胞衣不下,未免心懷疑懼,恐其沖之于心,而有死亡之兆。然而胞衣究何能上沖于心也。但胞衣不下,瘀血未免難行,恐有血暈之虞耳。治法仍宜大補其氣血,使生血以送胞衣,則胞衣自然潤滑,潤滑則易下,生氣以助生血,則血生自然迅速,尤易催墮也。方用送胞湯。

    當歸(二兩,酒洗) 川芎(五錢)

    益母草(一兩) 乳香(一兩,不去油)

    沒藥(一兩,不去油)芥穗(三錢,炒黑)

    麝香(五 ,研,另沖)

    水煎服,立下。此方以芎、歸補其氣血,以荊芥引血歸經(jīng),用益母、乳香等藥,逐瘀而下胞衣,新血既生,則舊血難存,氣旺上升,而瘀濁自降,尚有留滯之苦哉!夫胞衣是包兒之一物,非依於子,即依於母,子生而不隨子俱下,以子之不可依也,故留滯於腹,若有回順其母之心,母胞雖已生子,而其蒂間之氣,原未遽絕,所以留連欲脫而未脫,往往有存腹六七日不下,而竟不腐爛者,正以其尚有生氣也。可見胞衣留腹,不能殺人,補之而自降耳?;蛑^胞衣既有生氣,補氣補血,則胞衣亦宜堅牢,何以補之而反降也?不知子未下,補則益於子;子已下,補則益於母。益子而胞衣之氣連,益母而胞衣之氣脫。此胞胎之氣關(guān),通則兩合,閉則兩開矣。故大補氣血而胞衣反降也。

    有婦人子下地五、六日,而胞衣留於腹中,百計治之,竟不能下,而又絕無昏暈煩躁之狀,人以為瘀血之粘連也,誰知是氣虛不能推送乎!夫瘀血在腹,斷無不作祟之理,有則必然發(fā)暈,今安然無恙,是血已凈矣。血凈宜清氣升而濁氣降。今胞衣不下,是清氣下降而難升,遂至濁氣上浮而難降。然濁氣上升,又必有煩躁之病,今亦安然者,是清濁之氣兩不能升也。然則補其氣不無濁氣之上升乎?不知清升而濁降者,一定之理,未有清升而濁亦升者也。茍能於補氣之中,仍分其清濁之氣,則升清正所以降濁也。方用補中益氣湯。

    人參(三錢)生黃耆(一兩)

    柴胡(三分)炙草(一分)

    當歸(五錢)白術(shù)(五分,土炒)

    升麻(三分)陳皮(二分)

    萊服子(五分,炒,研)

    水煎服。一劑而胞衣自下矣。夫補中益氣湯乃提氣之藥也,并非推送之劑,何以能降胞衣如此之速也?然而濁氣之下降者,由於清氣之不升也;提其氣則清升而濁降,濁氣降則腹中所存之物,即無不隨濁氣而盡降,正不必再用推送之法也。況又加萊菔子數(shù)分,能理濁氣,不至兩相扦格,所以奏功之奇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未知
  • 作者:
  • 作者:
  • 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是中醫(yī)臨床治療學(xué)的基本讀物,歷來稱為經(jīng)典著作,所以書內(nèi)所用方劑又稱為經(jīng)方。近代著名中醫(yī)曹穎甫,名 家達,號 拙巢(一八六六一一一九二七),治醫(yī)專宗張仲景,深研這二部書,以善用經(jīng)方聞于時。生平醫(yī)案,曾由其門人姜佐齡輯錄為三卷,也附入了自己和同門的個別治驗,搜集見聞,發(fā)揮心得,逐案說解、闡發(fā),以佐證曹氏辨證施治的確切。通過曹氏審閱后,復(fù)逐案加以評語,師生商討,從實踐到理論,相互琢磨,名其書曰《經(jīng)方實驗錄》,由千頃堂出版于一九三七年,再版于一九四七年。解放以來,讀者對本書的需要仍繁,我們現(xiàn)在重加整理,刪去其說解蕪冗者,修飾其詞句未妥者,仍分上、中、下三卷,共計九十二案,內(nèi)有十六案,標明為附列門人醫(yī)案?!耖g中醫(yī)志愿編撰組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沈子祿、徐師曾撰
  • 作者:
    翟良
  • 作者:
    張三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