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此癥乃氣虛作腫,似水而非水也,但按之不如泥耳。必先從腳面上腫起,后漸腫至身上,于是頭面皆腫者有之,此之謂之氣臌。宜于健脾行氣之中,加利水之品。若以水臌治之,是速之死也。方用∶白術(shù)(一兩)茯苓(一兩)人參(一錢)甘草(一分)山藥(五錢)肉桂(一分)蘿卜子(一錢)枳殼(五分)薏仁(一兩)車前子(一錢)神曲(一錢)水煎服。
初服若覺有礙,久之自有大功,不過三十劑而痊愈矣。忌食鹽三月,秋石亦忌。
《古今醫(yī)案按》(公元 1778 年)清.俞震(東扶)著。十卷。選擇歷代醫(yī)案加以按語,發(fā)揮醫(yī)案的義理較為深入。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此癥乃氣虛作腫,似水而非水也,但按之不如泥耳。必先從腳面上腫起,后漸腫至身上,于是頭面皆腫者有之,此之謂之氣臌。宜于健脾行氣之中,加利水之品。若以水臌治之,是速之死也。方用∶白術(shù)(一兩)茯苓(一兩)人參(一錢)甘草(一分)山藥(五錢)肉桂(一分)蘿卜子(一錢)枳殼(五分)薏仁(一兩)車前子(一錢)神曲(一錢)水煎服。
初服若覺有礙,久之自有大功,不過三十劑而痊愈矣。忌食鹽三月,秋石亦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