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格致余論》 生氣通天論病因章句辯

    作者: ?

    《禮記》曰∶一年視離經。謂離析經理,在乎章句之絕?!秲冉洝ど鷼馔ㄌ煺摗凡∫蛩恼拢谝徽抡撘蛴诤?,欲如運樞。以下三句與上文意不相屬,皆衍文也。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兩句,當移在此。夫寒邪初客于肌表,邪郁而為熱,有似燔炭,得汗則解。此仲景麻黃湯之類是也。第二章論因于暑。暑者君火為病,火主動則散,故自汗煩渴而多言也。第三章論因于濕。濕者土濁之氣,首為諸陽之會,其位高而氣清,其體虛,故聰明得而系焉。濁氣熏蒸,清道不通,沉重而不爽利,似乎有物以蒙冒之。失而不治,濕郁為熱,熱留不去,大筋軟短者,熱傷血,不能養(yǎng)筋,故為拘攣。小筋弛長者,濕傷筋,不能束骨。故為痿弱。因于濕,首如裹,各三字為句,濕熱不攘以下各四字為句,文正而意明。第四章論因于氣,為腫。下文不序病證,蓋是脫簡。四維相代二句,與上文意不相屬,亦衍文也。王太仆曰∶暑熱濕氣三病,皆以為發(fā)于傷寒之毒,次第相仍,展轉生病。五段通為一章,余有疑焉。暑病不治,伏而生熱,熱久生濕,濕久氣病,蓋有之矣?!秲冉洝分褂卸瑐诤?,不即病,至夏有熱病之言。未聞寒毒伏藏,至夏發(fā)于暑病。至于濕病,亦蒙上文之熱,謂反濕其首,若濕物裹之,望除其熱,當以因于濕首為句。如裹濕又為句,則濕首之濕,裹濕之濕,皆人為也。與上下文列言寒暑之病,因文義舛乖,不容于不辯。或曰∶先賢言溫濕、寒濕、風濕矣。未聞有所謂濕熱病者,攻之《內經》,亦無有焉,吾子無乃失之迂妄耶?予曰∶六氣之中,濕熱為病十居八九。《內經》發(fā)明濕熱,此為首出。至真要大論曰∶濕上甚而熱,其間或言濕而熱在中者?;蛟粺岫鴿裨谥姓?,此圣人愛人論道之極致,使天下后世不知濕熱之治法者,太仆啟之也。君其歸取《原病式》熟讀而審思之,幸甚!

    太仆章句

    因于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

    因于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濕首(句),如裹濕(句),熱不攘(句),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

    因于氣為腫。(云云)。

    新定章句

    因于寒,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

    因于濕(句),首如裹(句),濕熱不攘(句),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

    因于氣為腫。(云云)。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