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骨科學》 一、骨折的愈合

    骨折的愈合是一個連續(xù)不斷的過程,是一面破壞清除,一面新生修復的過程,新生修復的過程是由膜內骨化與軟骨化共同完成。骨折愈合的過程也是暫時性緊急連接過程到永久性的堅固連接的過程。為了敘述方便,一般將骨折愈合分為三個階段。以管狀骨為例加以說明(圖3-6)。

    骨折愈合的過程

    圖3-6 骨折愈合的過程

    骨愈合是一連續(xù)的生長過程,至(5)髓腔中的血管與纖維軟骨增加,至(7)血管吻合明顯。

    (一)血腫機化期骨斷裂后,髓腔內,骨膜下和周圍軟組織內出血,形成血腫,血腫于傷后6-8小時即開始凝結成含有網狀纖維的血凝塊。骨折端由于損傷和局部血液供應斷絕,有幾毫米長的骨質發(fā)生壞死。斷端間、髓腔內的血腫凝成血塊。它和損傷壞死的軟組織引起局部無菌性炎癥反應。新生的毛細管和吞噬細胞、成纖維細胞等從四周侵入,逐步進行消除機化,形成肉芽組織。轉化為纖維組織。這一過程約需2~3周方能初步完成。

    骨折斷端的附近骨外膜深層的成骨細胞在傷后短期內即活躍增生,約一周后即開始形成與骨干平行的骨樣組織,由遠離骨折處逐漸向骨折處延伸增厚。骨內膜也有同樣的組織學變化,但出現(xiàn)較晚。

    (二)原始骨痂形成期由骨內、外膜的骨樣組織逐漸鈣化而成新生骨,即膜內化骨。兩者緊貼在斷端骨皮質的內、外兩面,逐漸向骨折處匯合,形成兩個梭形短管,將兩斷裂的骨皮質及其間由血腫機化而成的纖維組織夾在中間,分別稱為內骨痂和外骨痂。

    斷端間和髓腔內的纖維組織先逐漸轉化為軟骨組織。然后軟骨細胞增生、鈣化而骨化,即軟骨內化骨,而分別形成環(huán)狀骨痂和腔內骨痂。斷端壞死骨亦經爬行替代作用而“復活”。膜內化骨和軟骨的相鄰部分是互相交叉的,但其主體部分則前者的發(fā)展過程顯然較后者簡易而迅速,故臨床上應防止產生較大的血腫,減少軟骨內化骨范圍,使骨折能較快愈合。

    原始骨痂不斷加強,并能抗拒由肌肉收縮而引起的各種應力時,骨折已達臨床愈合階段。一般需4~8周。X線片上可見骨干骨折四周包圍有梭形骨痂陰影,骨折線仍隱約可見。病人已可拆除外固定,逐漸恢復日?;顒?。

    (三)骨痂改造塑型期原始骨痂為排列不規(guī)則的骨小梁所組成,尚欠牢固,應防止外傷,以免發(fā)生再骨折。隨著肢體的活動和負重,在應力軸線上的骨痂,不斷地得到加強和改造;在應力軸線上以外的骨痂,逐步被清除;使原始骨痂逐漸被改造成為永久骨痂,后者具有正常的骨結構。骨髓腔亦再溝通,恢復骨之原形。小孩為1~2年,成人為2~4年。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