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骨科學》 急性化膿性骨髓炎

    一、病因

    病原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最多見(占80~90%),其次為鏈球菌和大腸桿菌。肺炎雙球菌,傷寒桿菌等則少見。一般進入骨骼途徑有三:

    (一)血源性 化膿性細菌通過循環(huán)在局部骨質發(fā)生病變,即為血源性骨髓炎。感染病灶常為扁桃腺炎、中耳炎、癤、癰等?;颊叽蠖嗌眢w衰弱,營養(yǎng)較差,過度疲勞或急性病后發(fā)生。外傷常為一誘因,病人有時有輕度外傷史,外傷有時決定發(fā)病部位,如局部輕度挫傷后可發(fā)生股骨或脛骨骨髓炎。

    (二)外傷性 系直接感染,由火器傷或其它外傷引起的開放性骨折,傷口污染,未經及時徹底清創(chuàng)而發(fā)生感染,即為外傷性骨髓炎。骨與關節(jié)手主時,無菌操作不嚴,也可引起化膿性感染。

    (三)骨骼附近軟組織感染擴散引起,如膿性指頭炎,若不及時治療,可以引起指骨骨髓炎。

    骨髓炎的發(fā)生必須具備二個條件,即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同時存在。高度感染力的細菌侵入人體是外在因素,全身或局部骨骼的抗菌力降低是內在因素。以血源性化膿性骨髓炎為例說明其發(fā)生過程。在正常人的血液里有時有少數細菌侵入,但由于機體抵抗力而被消滅,如在機體抵抗力降低,并有感染病灶時,細菌可從病灶進入血液,機體未能將其全部消滅,細菌隨循環(huán)可侵入骨骼。是否發(fā)生感染,要看當時機體對感染的敏感性,局部的抵抗力等條件決定。從解剖學上看,在長骨干骺端有很多的終末小動脈,循環(huán)豐富,血流較慢,利于細菌繁殖。細菌積聚愈多,毒力愈大,則消滅愈難,發(fā)生骨髓炎的機會也就增加。有的細菌如葡萄球菌,常積聚成團,在細小動脈內可形成栓塞,使該血管的末端阻塞,使局部組織壞死,利于細菌生長和感染的發(fā)生。臨床上骨髓炎的發(fā)生常和外傷(扭傷、挫傷等)有關,局部損傷常為誘因,有利于細菌生長。

    總之,血源性骨髓炎常見的發(fā)病情況有:①多發(fā)于營養(yǎng)不良,發(fā)燒初愈的兒童;②常有病灶如癤、癰、扁桃腺炎等;③骨髓炎常起于長骨干骺端;④男孩發(fā)病較多。

    二、病理

    (一)急性血源性化膿性骨髓炎

    多發(fā)生于兒童及青少年,起始于長骨的干骺端,成團的細菌在此處停滯繁殖。病灶形成后膿腫的周圍為骨質,引流不好,多有嚴重的毒血癥表現(xiàn),以后膿腫擴大依局部阻力大小而向不同方向蔓延(圖3-194)。

    脛骨上端急性化膿性骨髓炎擴散途徑1.干骺端化膿病灶向骨髓腔發(fā)展2.穿破骨皮質,侵入骨膜下
    3.骨膜下與骨髓腔經骨小管相通 4.至關節(jié)腔
    5.穿破骨膜至關節(jié)周圍 6.穿破骨膜至軟組織
    圖3-194 脛骨上端急性化膿性骨髓炎擴散途徑

    1.膿腫向長骨兩端蔓延,由于小兒骨骺板抵抗感染力較強,不易通過,所以膿液多流入骨髓腔,而使骨髓腔受累。髓腔內膿液壓力增多后,可再沿哈佛氏管至骨膜下層,形成骨膜下膿腫。

    2.膿液突破干骺端的堅質骨,穿入骨膜下形成骨膜下膿腫。骨膜下膿腫逐漸增大,壓力增高時,也可沿哈佛氏管侵入骨髓腔或穿破骨膜流入軟組織。

    3.穿入關節(jié),引起化膿性關節(jié)炎。小兒骨骺板對感染抵抗力較強,因此由于直接蔓延而發(fā)生關節(jié)炎的機會甚少,但成人缺乏這道防線,就比較容易并發(fā)關節(jié)炎。若干骺端處于關節(jié)囊內時,感染就能很快進入關節(jié)內。如股骨上端骨髓炎并發(fā)髖關節(jié)炎。

    急性骨髓炎以骨質吸收、破壞為主。慢性骨髓炎以死骨形成和新生骨形成為主。急性化膿性骨髓炎如膿液早期穿入骨膜下,再穿破皮膚,則骨質破壞較少;但膿腫常在髓腔蔓延,張力大,使骨營養(yǎng)血管閉塞或栓塞。如穿出骨皮質形成骨膜下膿腫后使大片骨膜剝離,使該部骨皮質失去來自骨膜的血液供應,嚴重影響骨的循環(huán),造成骨壞死。其數量和大小,視缺血范圍而定,甚至整個骨干壞死。由于骨膜剝離,骨膜深層成骨細胞受炎癥刺激而生成大量新骨,包于死骨之外,形成包殼,代替病骨的支持作用,包殼上可有許多孔洞,通向傷口形成竇道,傷口長期不愈,成為慢性骨髓炎。

    (二)外傷性化膿性骨髓炎

    火器性骨折或平時開放性骨折,因傷口污染,骨與軟組織損傷,或異物存在,較易引起感染。因已有傷口,引流較好,骨質病變局限,一般全身情況多較好,如為戰(zhàn)傷應特別注意厭氣菌感染,要求及時做好清創(chuàng)術,預防其發(fā)生。

    (三)急性化膿性骨髓炎可有以下結果

    1.經早期藥物和支持療法,炎癥消退。病變吸收,不形成死骨,完全治愈沒有遺患。

    2.急性期未獲得及時正確的治療,可因嚴重的敗血癥或膿毒血癥而死亡。

    3.轉為慢性化膿性骨髓炎,形成大塊死骨,死腔,外有新骨,經一次或多次去除死骨等病灶后痊愈;如不能徹底消除病灶,常有復發(fā)。

    三、臨床表現(xiàn)及診斷

    (一)發(fā)病年齡與部位

    急性血源性化膿性骨髓炎可發(fā)生在任何年齡,但以學齡兒童及青少年為多見,新生兒亦可發(fā)生。男孩較多,可能由于活動多易受外傷所致。以脛骨及股骨為最多,其次為肱骨。外傷性骨髓炎則因外傷情況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及部位,戰(zhàn)傷中多見。

    (二)癥狀

    1.全身癥狀 在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全身癥狀嚴重。前軀癥狀有全身倦怠,繼以全身酸痛,食欲不振,畏寒,嚴重者可有寒戰(zhàn),多有馳張性高熱達39~41℃,煩燥不安,脈搏快弱,甚至有譫妄,昏迷等敗血癥現(xiàn)象,亦可出現(xiàn)腦膜刺激癥狀。此病人往往有貧血脫水和酸中毒。

    外傷后引起的急性骨髓炎,除非有嚴重并發(fā)癥或大量軟組織損傷及感染等,一般全身癥狀較輕,感染多較局限而少發(fā)生敗血癥,但應注意并發(fā)厭氣菌感染的危險。

    2.局部癥狀 血源性骨髓炎早期有局部劇烈疼痛和跳痛,肌肉有保護性痙攣,肢體不敢活動。患部腫脹及壓痛明顯。如病灶接近關節(jié),則關節(jié)亦可腫脹,但壓痛不顯著。當膿腫穿破骨質、骨膜至皮下時,即有波動,穿破皮膚后,形成竇道,經久不愈。

    在外傷性骨髓炎,有開放骨折及軟組織損傷等,根據局部損傷程度,感染范圍而有不同表現(xiàn)。

    (三)X線檢查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早期無明顯變化,發(fā)病后3周左右可有骨質脫鈣、破壞,少量骨膜增生,以及軟組織腫脹陰影等。

    (四)化驗檢查

    在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早期血培養(yǎng)陽性率較高,局部膿液培養(yǎng)有化膿性細菌,應作細菌培養(yǎng)及藥物敏感試驗,以便及時選用有效藥物。血化驗中白血球及中性多核白血球均增高,一般有貧血。

    應盡早診斷血源性骨髓炎,以便及時治療。早期診斷主要根據臨床表現(xiàn)和血培養(yǎng);如有局部蜂窩組織炎表現(xiàn),應考慮有骨髓炎并給適當抗菌藥物等治療,必要時,局部穿刺抽取膿液作細菌培養(yǎng)。外傷所引起骨髓炎,根據外傷病史及局部癥狀即可診斷。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應與下列疾患鑒別:

    1.蜂窩組織炎,全身中毒癥狀較輕,局部炎癥較廣泛,壓痛范圍也較大。

    2.急性化膿性關節(jié)炎,腫脹、壓痛在關節(jié)間隙而不在骨端,關節(jié)動度幾乎完全消失,有疑問時,關節(jié)腔穿刺抽液檢查可明確診斷。

    3.風濕性關節(jié)炎,一般病情較輕,發(fā)熱較低,局部癥狀亦較輕,病變部位在關節(jié),且常有多個關節(jié)受累。

    四、并發(fā)癥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過去死亡率很高(約25%),但由于近年來對此病有進一步的認識,早期診斷和積極治療,適當抗菌藥物與綜合療法的應用,死亡率已大為降低(約2%)。

    由于骨骼感染引起骨質破壞,形成死骨,常轉為慢性化膿性骨髓炎,甚至發(fā)生各種并發(fā)癥,影響功能。常見的并發(fā)癥為:

    (一)化膿性關節(jié)炎。

    (二)病理骨折。

    (三)肢體生長障礙,如骨骺破壞,肢體生長長度受影響,患肢變短;或因骨骺附近炎癥,血液供給豐富,使骨骺生長較快,患肢反而稍長。有時亦因骨骺部分受累,形成畸形生長,如膝內翻或外翻等。

    (四)關節(jié)攣縮及強直。

    (五)外傷性骨髓炎常因感染而有骨折延遲連接和不連接,以及關節(jié)活動受限等。

    五、治療

    (一)急性血源性化膿性骨髓炎的治療

    1.全身支持療法 包括充分休息與良好護理,注意水、電解質平衡,少量多次輸血,預防發(fā)生褥瘡及口腔感染等,給予易消化的富于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飲食,使用鎮(zhèn)痛劑,使患者得到較好的休息。

    2.藥物治療 及時采用足量而有效的抗菌藥物,開始可選用廣譜抗菌素,常二種以上聯(lián)合應用,以后再依據細菌培養(yǎng)和藥物敏感試驗的結果及治療效果進行調整??咕貞^續(xù)使用至體溫正常、癥狀消退后2周左右。大多可逐漸控制毒血癥,少數可不用手術治療。如經治療后體溫不退,或已形成膿腫,則藥物應用需與手術治療配合進行。

    3.局部治療 用適當夾板或石膏托限制活動,抬高患肢,以防止畸形,減少疼痛和避免病理骨折。如早期經藥物治療,癥狀消退,可延緩手術,或無需手術治療。但如已形成膿腫,應及時切開引流。如膿腫不明顯,癥狀嚴重,藥物在24~48小時內不能控制,患骨局部明顯壓痛,應及早切開引流,以免膿液自行擴散,造成廣泛骨質破壞。手術除切開軟組織膿腫外,還需要在患骨處鉆洞開窗,去除部分骨質,暴露髓腔感染部分(圖3-195),以求充分減壓引流。早期可行閉式滴注引流,傷口愈合較快。

    急性化膿性骨髓炎“開窗”引流

    圖3-195 急性化膿性骨髓炎“開窗”引流

    (二)火器傷化膿性骨髓炎的防治

    火器傷使軟組織和骨質受到損傷和污染,尤其是炸傷,組織破壞和污染程度都較嚴重,機體的抵抗力減低,感染可能性很大。因此,外傷后,要及時進行清創(chuàng)預防感染,增強機體的抵抗力,使開放性骨折變?yōu)殚]合性骨折。將關節(jié)固定于功能位置,傷愈后早期活動,恢復功能,防止關節(jié)僵硬,如系槍傷所致的穿透傷進出口都很小,污染輕微無異物,又無血管、神經等重要組織合并傷,可不作手術,只作傷口換藥,保持引流,增強機體抵抗力和使用抗菌藥預防感染。對炸傷引起的開放性骨折,必須徹底清創(chuàng),不縫合傷口,以利引流。

    對非火器傷骨折,如能及時進行清創(chuàng),應縫合傷口,放置引流條48小時,爭取傷口一期愈合,使骨折轉為閉合性。若感染已發(fā)生,應盡早擴大傷口,以利引流,并加強全身支持療法及抗感染治療。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