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shuō)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shuō)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患者身目色黃,頭痛而不發(fā)熱,其病原為陽(yáng)氣伏,陰氣盛,熱毒乘之所致。治宜用∶
茵陳四兩 白蘚皮 黃芩 芍藥 青木香 柴胡 枳實(shí)(炙) 黃連 土瓜根 大青各三分
上十四味,搗篩為散,煮茅根飲待冷,平旦空腹,以茅根飲服五錢匕,一服少間,當(dāng)一兩行微利,利后煮稀蔥豉粥食之,利多以意漸減,常取微泄,利通一兩行為度,瘥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