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忌姜椒辛熱。煎炒炙爆酒醴。及一切發(fā)風(fēng)之物。愈后忌房勞一百二十日。永不蕪荑仁雷丸當歸龜板(酒炙)鱉甲(各一錢炙)蟬蛻蠶蛻(各八分)枳殼大黃(上藥。用黃酒碗半煎七分??招臏胤?。以干豬肉壓之。服至八日后。漏管蟲根俱出。減去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