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 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是為五入。

    五氣所?。盒臑猷?、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胃為氣逆為噦,為恐,大腸小腸為泄,下焦溢為水,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弱,膽為怒,是為五病。

    五精所并:精氣并于心則善,并于肺則悲,并于肝則憂,并于脾則畏,并于腎則恐,是謂五并,虛而相并者也。

    五臟所惡: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fēng)、脾惡濕、腎惡燥。是謂五惡。

    五臟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為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

    五病所發(fā):陰病發(fā)于骨,陽病發(fā)于血,陰病發(fā)于肉,陽病發(fā)于冬;陰病發(fā)于夏。是謂五發(fā)。

    五邪所亂:邪入于陽則狂,邪入于陰則痹;搏陽則為巔疾,搏陰則為瘖;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是為五亂。

    五邪所見:春得秋脈,夏得冬脈,長夏得春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名曰陰出之陽,病善怒不治。是謂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臟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是謂五臟所藏。

    五臟所主: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是為五臟所主。

    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

    五脈應(yīng)象:肝脈弦、心脈鉤、脾脈代、肺脈毛、腎脈石。是謂五臟之脈。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yùn)》《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作者:
    陳念祖
  • 作者:
    周揚(yáng)俊
  • 作者:
    元簡
  • 北宋.王洙錄傳《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zhèn)?、中卷論雜病、下卷載其方、并療婦人。

    作者:
  • 作者:
    尤怡
  • 作者:
    尤怡
  • (公元 219 年)漢.張機(jī)(仲景)著。三卷。

    北宋.王洙錄傳《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zhèn)?、中卷論雜病、下卷載其方、并療婦人。林億取《金匱玉函要略方》的雜病和有關(guān)的附方, 編為《金匱要略方論》。 內(nèi)容包括內(nèi)科雜病、婦科、急救、飲食禁忌等 25 篇,計(jì) 262 方。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