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手厥陰心包之脈。計有九穴而終。自天池天泉為始。逐曲澤門而通。間使行于內(nèi)關。大陵近乎勞宮。既由掌握。抵于中沖。
心包起自天池間。乳后一寸腋下三。(腋下三寸乳后一寸)天泉曲腋下二寸。曲澤屈肘陷中央。
門去腕方五寸。(掌后去腕五寸)間使腕后三寸量。內(nèi)關去腕只二寸。大陵掌后兩筋間。勞宮屈中名指取。(屈中指無名指兩者之間取之)中指之末中沖良。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
循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是動則病耳聾。渾渾。嗌腫喉痹。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痛。頰腫。耳前肩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jīng)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音屯)臂骨盡處為腕。盡處為肘。膊下對腋處為。目下為。手少陽起于小指次指之端關沖穴。
(第四指也)上出歷液門中渚四指之間。循手表腕之陽池。出臂外兩骨之間。至天井穴。從天井上行。循臂之外。
歷清冷淵消鑠。行手太陽之里。手陽明之外。上肩循臂。會肩天。交出足少陽之后。過秉風肩井。下入缺盆。復由足陽明之外。而會交于膻中之上焦。散布絡繞于心包絡。乃下膈入絡膀胱以約下焦。附右腎而生。其支行者。從膻中而上出缺盆之外。上項過大椎。循天牖上耳后。經(jīng)翳風脈顱囟。直上出耳上角。至角孫。過懸厘頷厭。及過陽白睛明。屈曲耳頰至。會顴之分。
其又支者。從耳后翳風穴。入耳中。過聽宮。歷耳門和。卻出至目銳。合瞳子。循絲竹空。
而交于足少陽膽經(jīng)也。少陽之上。相火主之。故是動則病耳聾。渾渾。嗌腫喉痹。相火之有余于上也。少陽乃一陽初生之氣。故主氣所生病者汗出。陽加于陰。則汗出也。目銳痛。頰腫。
耳后肩肘臂小指次指。皆經(jīng)脈所循之部分而為病也。人迎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陽。故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公元 1770 年)清.魏之琇(玉璜)編。原六十卷。經(jīng)王孟英新增重編為三十六卷。 分 345 門,集錄清以前歷代名醫(yī)的驗案,包括臨床各科,尤以溫熱病更突出。某些病案有王孟英按語。
《血證論》(公元 1885 年)清.唐宗海(容川)著。八卷。闡述氣血關系,血證的病機及其療法,極有心得。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手厥陰心包之脈。計有九穴而終。自天池天泉為始。逐曲澤門而通。間使行于內(nèi)關。大陵近乎勞宮。既由掌握。抵于中沖。
心包起自天池間。乳后一寸腋下三。(腋下三寸乳后一寸)天泉曲腋下二寸。曲澤屈肘陷中央。
門去腕方五寸。(掌后去腕五寸)間使腕后三寸量。內(nèi)關去腕只二寸。大陵掌后兩筋間。勞宮屈中名指取。(屈中指無名指兩者之間取之)中指之末中沖良。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
循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是動則病耳聾。渾渾。嗌腫喉痹。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痛。頰腫。耳前肩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jīng)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音屯)臂骨盡處為腕。盡處為肘。膊下對腋處為。目下為。手少陽起于小指次指之端關沖穴。
(第四指也)上出歷液門中渚四指之間。循手表腕之陽池。出臂外兩骨之間。至天井穴。從天井上行。循臂之外。
歷清冷淵消鑠。行手太陽之里。手陽明之外。上肩循臂。會肩天。交出足少陽之后。過秉風肩井。下入缺盆。復由足陽明之外。而會交于膻中之上焦。散布絡繞于心包絡。乃下膈入絡膀胱以約下焦。附右腎而生。其支行者。從膻中而上出缺盆之外。上項過大椎。循天牖上耳后。經(jīng)翳風脈顱囟。直上出耳上角。至角孫。過懸厘頷厭。及過陽白睛明。屈曲耳頰至。會顴之分。
其又支者。從耳后翳風穴。入耳中。過聽宮。歷耳門和。卻出至目銳。合瞳子。循絲竹空。
而交于足少陽膽經(jīng)也。少陽之上。相火主之。故是動則病耳聾。渾渾。嗌腫喉痹。相火之有余于上也。少陽乃一陽初生之氣。故主氣所生病者汗出。陽加于陰。則汗出也。目銳痛。頰腫。
耳后肩肘臂小指次指。皆經(jīng)脈所循之部分而為病也。人迎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陽。故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