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黃帝曰。愿聞其奇邪而不在經(jīng)者。岐伯曰。血絡是也。
此承上章少陰之大絡。而復統(tǒng)論其臟腑之十二絡焉。玉版論曰。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血氣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氣者。天下也。胃之所出血氣者。經(jīng)隧也。經(jīng)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夫谷入于胃。乃傳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專者。行于經(jīng)隧。是水谷所生之血氣。營行于脈中者也。水谷之精氣。從胃之大絡。注于臟腑之經(jīng)隧。通于孫絡出于皮膚。以溫肌肉。此水谷所生之氣血。散于脈外者也。夫大絡與經(jīng)脈繆處。故奇邪而不在經(jīng)者。血絡是也。上章論五臟六腑之血氣。少陰腎臟之精氣。從沖脈而出于皮膚。此章論胃腑所生之氣血。從臟腑之大絡而出于皮膚。楊元如曰。按素問繆刺篇云。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于經(jīng)。流溢于大絡而生奇病。故曰奇邪者血絡是也。
黃帝曰。刺血絡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濁者何也。血出清而半為汁者何也。
發(fā)針而腫者何也。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蒼蒼者何也。發(fā)針而面色不變。而煩者何也。多出血而不動搖者何也。愿聞其故。血絡者。外之絡脈孫絡。見于皮膚之間。血氣有所留積。則失其外內出入之機。
岐伯曰。脈氣盛而虛者。刺之則脫氣。脫氣則仆。
此言經(jīng)脈之血氣。皮膚之氣血。皆出于胃腑水谷之精。而分走其道。所當和平者也。若經(jīng)脈之脈氣盛。而皮膚之血氣虛者。刺之則脫氣。脫氣則仆矣。朱濟公曰。三陽之氣。主于皮膚肌腠之間。
血虛則脫氣者。血為氣之守也。陰陽應象論曰。陰在內。陽之守也。
血氣俱盛。而陰氣多者其血滑。刺之則射。陽氣蓄積久留而不瀉者。其血黑以濁。故不能射。
此言經(jīng)脈之內。皮膚之間。皆有此血氣。而有陰陽之分焉。經(jīng)脈為陰。皮膚為陽。俱盛者。經(jīng)藏外內之血氣俱盛也。如脈中之陰氣多者其血滑。故刺之則射。如皮膚之陽氣蓄積。久留而不瀉者。
其血黑以濁。故不能射也。朱濟公曰。陽氣留積。其血黑濁。血隨氣行者也。
新飲而液滲于絡。而未合和于血也。故血出而汁別焉。其不新飲者。身中有水。久則為腫。
此言絡脈之血。由水谷之津液所化。津液注于皮膚肌腠。滲于孫絡。與血和合而化赤者也。癰疽章曰。中焦出氣如露。上注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赤而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溢。乃注于絡脈皆盈。乃注于經(jīng)脈。陰陽已張。因息乃行。蓋水谷入胃。其津液隨三焦出氣。以溫肌肉。
充皮膚。復滲于孫絡。于絡脈之血和合。變化而赤為血。故新飲而液滲于絡。未和合于血。是津液未變而赤。故刺之血出清而半為汁也。其不新飲者。身中有水。久則為腫。蓋言血乃水谷之津液所化。若不新飲而出為汁者。乃身中之水也。按奇邪而不在經(jīng)者。謂皮膚之氣血。從別絡而出于孫絡皮膚。與經(jīng)脈繆處。此節(jié)論津液注于皮膚。滲于絡脈。與經(jīng)脈之血和合。是皮膚孫絡。又與經(jīng)脈相通。
而皮膚絡脈之氣血所從來。又有一道。蓋此篇假針以明陰陽血氣之生始出入。學人當于針刺之外。
細體認其義焉。
陰氣積于陽。其氣因于絡。故刺之血未出而氣先行。故腫。
此言陽分之氣血。因于大絡孫絡而出也。臟腑經(jīng)脈為陰。皮膚肌腠為陽。臟腑之陰氣。積于皮膚之陽分者。其氣因于大絡孫絡而出。血未出而氣先行者。謂臟腑之氣先行。而血隨氣出者也。上節(jié)論脈絡之血。乃皮膚之津液。滲入孫脈絡脈而化赤。此言皮膚之血。因于大絡孫絡而出。是皮膚脈絡之血氣。外內相通。故下文曰。陰陽之氣。其新相得而未和合。
陰陽之氣。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瀉之。則陰陽俱脫。表里相離。故脫色而蒼蒼然。
此承上文。總結陰陽外內之相合也。皮膚為表。經(jīng)脈為里。膚表之陽。得脈內之陰氣以和之。經(jīng)脈之陰。得膚表之陽氣以和之。陰陽表里之相合也。如陰陽之氣。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瀉之。
則陰陽俱脫。表里相離。故脫色而蒼蒼然。蒼蒼、青色也。平脈篇曰。營氣不足。面色青。陰陽俱脫者。經(jīng)脈外內之營氣脫也。
刺之血出多。色不變而煩者。刺絡而虛經(jīng)。虛經(jīng)之屬于陰者。陰脫故煩悶。
此言陰陽俱脫而色變者。皮膚絡脈之血脫也。如血出多而色不變者。刺其絡而虛其經(jīng)也。經(jīng)虛之屬。則陰脫矣。心主脈而包絡主血。陰臟之血脫。故煩悶也。蓋言在外之血氣。由臟腑之陰而出于經(jīng)。經(jīng)而脈。脈而絡也。
陰陽相得而合為痹者。此為內溢于經(jīng)。外注于絡。如是者。陰陽俱有余。雖多出血。而弗能虛也。
夫內在陰。外在陽。經(jīng)絡為陰。皮膚為陽。此總結血氣之外內出入。相得而和合者也。自外而內者。從皮膚滲于孫脈絡脈。而內溢于經(jīng)。自內而外者。從臟腑之陰而出于經(jīng)。從經(jīng)脈而外注于絡脈皮膚。外內之相得也。如陰陽俱有余。相合而痹閉于外內之間。雖多出血。而弗能虛也。朱濟公曰。陰陽相得而合為痹。與上文之陰陽相得同義。蓋陰陽和合而流行則調。陰陽相得而留滯則痹。
痹者。閉也。通篇論經(jīng)脈血氣之生始出入。故帝只問血出多而不動搖。伯曰。陰陽相得而合為痹。是非邪病之痹明矣。
黃帝曰。相之奈何。岐伯曰。血脈者。盛堅橫以赤。上下無常處。小者如針。大者如筋。則而瀉之萬全也。故無失數(shù)矣。失數(shù)而反。各如其度。
此申明血氣之在經(jīng)脈而外內出入也。相、視也。盛堅橫以赤者。血盛于脈中也。上下無常處者。
血氣之流行也。小者如針。留血之在孫絡也。大者如筋。留血之在經(jīng)隧也。數(shù)者。血脈出入之度數(shù)。
留血之在經(jīng)絡。則而瀉之。故無失其所出之度數(shù)矣。所出之度。從經(jīng)而脈。脈而絡。絡而孫。如失其所出之數(shù)而反者。又從孫而絡。絡而脈。脈而經(jīng)。各如其度而外內出入者也。楊元如曰。萬全者。
謂血氣流行。外內相貫。如環(huán)無端。莫知其紀。
黃帝曰。針入而肉著何也。岐伯曰。熱氣因于針。則針熱。熱則肉著于針。故堅焉。
三陽之氣。主于膚表。熱氣。陽氣也。熱氣因于針則針熱。熱則肉著于針。故針下堅而不可拔也。
按、此篇論血氣出入于絡脈之間。故篇名血絡。論有所留積。皆因于絡。則而瀉之萬全也。若取之肉。
則肉著于針。而針下堅矣。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黃帝曰。愿聞其奇邪而不在經(jīng)者。岐伯曰。血絡是也。
此承上章少陰之大絡。而復統(tǒng)論其臟腑之十二絡焉。玉版論曰。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血氣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氣者。天下也。胃之所出血氣者。經(jīng)隧也。經(jīng)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夫谷入于胃。乃傳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專者。行于經(jīng)隧。是水谷所生之血氣。營行于脈中者也。水谷之精氣。從胃之大絡。注于臟腑之經(jīng)隧。通于孫絡出于皮膚。以溫肌肉。此水谷所生之氣血。散于脈外者也。夫大絡與經(jīng)脈繆處。故奇邪而不在經(jīng)者。血絡是也。上章論五臟六腑之血氣。少陰腎臟之精氣。從沖脈而出于皮膚。此章論胃腑所生之氣血。從臟腑之大絡而出于皮膚。楊元如曰。按素問繆刺篇云。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于經(jīng)。流溢于大絡而生奇病。故曰奇邪者血絡是也。
黃帝曰。刺血絡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濁者何也。血出清而半為汁者何也。
發(fā)針而腫者何也。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蒼蒼者何也。發(fā)針而面色不變。而煩者何也。多出血而不動搖者何也。愿聞其故。血絡者。外之絡脈孫絡。見于皮膚之間。血氣有所留積。則失其外內出入之機。
岐伯曰。脈氣盛而虛者。刺之則脫氣。脫氣則仆。
此言經(jīng)脈之血氣。皮膚之氣血。皆出于胃腑水谷之精。而分走其道。所當和平者也。若經(jīng)脈之脈氣盛。而皮膚之血氣虛者。刺之則脫氣。脫氣則仆矣。朱濟公曰。三陽之氣。主于皮膚肌腠之間。
血虛則脫氣者。血為氣之守也。陰陽應象論曰。陰在內。陽之守也。
血氣俱盛。而陰氣多者其血滑。刺之則射。陽氣蓄積久留而不瀉者。其血黑以濁。故不能射。
此言經(jīng)脈之內。皮膚之間。皆有此血氣。而有陰陽之分焉。經(jīng)脈為陰。皮膚為陽。俱盛者。經(jīng)藏外內之血氣俱盛也。如脈中之陰氣多者其血滑。故刺之則射。如皮膚之陽氣蓄積。久留而不瀉者。
其血黑以濁。故不能射也。朱濟公曰。陽氣留積。其血黑濁。血隨氣行者也。
新飲而液滲于絡。而未合和于血也。故血出而汁別焉。其不新飲者。身中有水。久則為腫。
此言絡脈之血。由水谷之津液所化。津液注于皮膚肌腠。滲于孫絡。與血和合而化赤者也。癰疽章曰。中焦出氣如露。上注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赤而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溢。乃注于絡脈皆盈。乃注于經(jīng)脈。陰陽已張。因息乃行。蓋水谷入胃。其津液隨三焦出氣。以溫肌肉。
充皮膚。復滲于孫絡。于絡脈之血和合。變化而赤為血。故新飲而液滲于絡。未和合于血。是津液未變而赤。故刺之血出清而半為汁也。其不新飲者。身中有水。久則為腫。蓋言血乃水谷之津液所化。若不新飲而出為汁者。乃身中之水也。按奇邪而不在經(jīng)者。謂皮膚之氣血。從別絡而出于孫絡皮膚。與經(jīng)脈繆處。此節(jié)論津液注于皮膚。滲于絡脈。與經(jīng)脈之血和合。是皮膚孫絡。又與經(jīng)脈相通。
而皮膚絡脈之氣血所從來。又有一道。蓋此篇假針以明陰陽血氣之生始出入。學人當于針刺之外。
細體認其義焉。
陰氣積于陽。其氣因于絡。故刺之血未出而氣先行。故腫。
此言陽分之氣血。因于大絡孫絡而出也。臟腑經(jīng)脈為陰。皮膚肌腠為陽。臟腑之陰氣。積于皮膚之陽分者。其氣因于大絡孫絡而出。血未出而氣先行者。謂臟腑之氣先行。而血隨氣出者也。上節(jié)論脈絡之血。乃皮膚之津液。滲入孫脈絡脈而化赤。此言皮膚之血。因于大絡孫絡而出。是皮膚脈絡之血氣。外內相通。故下文曰。陰陽之氣。其新相得而未和合。
陰陽之氣。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瀉之。則陰陽俱脫。表里相離。故脫色而蒼蒼然。
此承上文。總結陰陽外內之相合也。皮膚為表。經(jīng)脈為里。膚表之陽。得脈內之陰氣以和之。經(jīng)脈之陰。得膚表之陽氣以和之。陰陽表里之相合也。如陰陽之氣。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瀉之。
則陰陽俱脫。表里相離。故脫色而蒼蒼然。蒼蒼、青色也。平脈篇曰。營氣不足。面色青。陰陽俱脫者。經(jīng)脈外內之營氣脫也。
刺之血出多。色不變而煩者。刺絡而虛經(jīng)。虛經(jīng)之屬于陰者。陰脫故煩悶。
此言陰陽俱脫而色變者。皮膚絡脈之血脫也。如血出多而色不變者。刺其絡而虛其經(jīng)也。經(jīng)虛之屬。則陰脫矣。心主脈而包絡主血。陰臟之血脫。故煩悶也。蓋言在外之血氣。由臟腑之陰而出于經(jīng)。經(jīng)而脈。脈而絡也。
陰陽相得而合為痹者。此為內溢于經(jīng)。外注于絡。如是者。陰陽俱有余。雖多出血。而弗能虛也。
夫內在陰。外在陽。經(jīng)絡為陰。皮膚為陽。此總結血氣之外內出入。相得而和合者也。自外而內者。從皮膚滲于孫脈絡脈。而內溢于經(jīng)。自內而外者。從臟腑之陰而出于經(jīng)。從經(jīng)脈而外注于絡脈皮膚。外內之相得也。如陰陽俱有余。相合而痹閉于外內之間。雖多出血。而弗能虛也。朱濟公曰。陰陽相得而合為痹。與上文之陰陽相得同義。蓋陰陽和合而流行則調。陰陽相得而留滯則痹。
痹者。閉也。通篇論經(jīng)脈血氣之生始出入。故帝只問血出多而不動搖。伯曰。陰陽相得而合為痹。是非邪病之痹明矣。
黃帝曰。相之奈何。岐伯曰。血脈者。盛堅橫以赤。上下無常處。小者如針。大者如筋。則而瀉之萬全也。故無失數(shù)矣。失數(shù)而反。各如其度。
此申明血氣之在經(jīng)脈而外內出入也。相、視也。盛堅橫以赤者。血盛于脈中也。上下無常處者。
血氣之流行也。小者如針。留血之在孫絡也。大者如筋。留血之在經(jīng)隧也。數(shù)者。血脈出入之度數(shù)。
留血之在經(jīng)絡。則而瀉之。故無失其所出之度數(shù)矣。所出之度。從經(jīng)而脈。脈而絡。絡而孫。如失其所出之數(shù)而反者。又從孫而絡。絡而脈。脈而經(jīng)。各如其度而外內出入者也。楊元如曰。萬全者。
謂血氣流行。外內相貫。如環(huán)無端。莫知其紀。
黃帝曰。針入而肉著何也。岐伯曰。熱氣因于針。則針熱。熱則肉著于針。故堅焉。
三陽之氣。主于膚表。熱氣。陽氣也。熱氣因于針則針熱。熱則肉著于針。故針下堅而不可拔也。
按、此篇論血氣出入于絡脈之間。故篇名血絡。論有所留積。皆因于絡。則而瀉之萬全也。若取之肉。
則肉著于針。而針下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