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集注》 憂恚無言第六十九

    作者: 張志聰

    黃帝問于少師曰。人之卒然憂恚而言無音者。何道之塞。何氣出行。使音不彰。愿聞其方。

    音聲者。五音之聲。嘹亮而有高下者也。語言者。分別清濁字面。發(fā)言而有語句也。在肺主聲。

    心主言。肝主語。然由足少陰腎氣之所發(fā)。又曰五者音也。音主長夏。是音聲之道。本于五臟之氣全備。而后能音聲響亮。語句清明。故善治者。審其有音聲而語言不清者。當(dāng)責(zé)之心肝。能語言而無音聲者。當(dāng)責(zé)之脾肺。不能語言而無音聲者。此腎氣之逆也。夫憂則傷肺。肺傷則無聲矣。恚怒傷肝。肝傷則語言不清矣。

    徐振公曰。土數(shù)五而主宮音。宮乃君主之音。五音之主也。仇汝霖曰。此篇亦承前數(shù)章而言。蓋憂恐忿怒。傷五臟之形。則病五臟而成積。如傷五臟之氣。則無音聲矣。倪仲玉曰。憂恐忿怒傷氣。氣傷臟。乃病臟。是因氣而病五臟之形?;騻迮K之氣。

    少師答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會厭者。音聲之戶也??诖秸?。

    音聲之扇也。舌者。音聲之機(jī)也。懸雍垂者。音聲之關(guān)也。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fā)舌者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頏顙不開。分氣失也。是故厭小而疾薄。則發(fā)氣疾。其開闔利。

    其出氣易。其厭大而濃。則開闔難。其氣出遲。故重言也。人卒然無音者。寒熱客于厭。則厭不能發(fā)。

    發(fā)不能下。至其開闔不致。故無音。(厭上聲)胃之上脘為咽喉。主進(jìn)水谷。在喉嚨之后。肺之上管為喉嚨。主氣之呼吸出入。在咽喉之前。會厭者。在喉嚨之上。乃喉咽交會之處。凡人飲食。則會厭掩其喉嚨。而后可入于咽。此喉嚨之上管。故為音聲之戶。謂聲氣之從此而外出也。脾開竅于口唇。口開闔而后語句清明。故為音聲之扇。心開竅于舌。足少陰之脈。上挾舌本。舌動(dòng)而后能發(fā)言。故為音聲之機(jī)。懸雍者。喉間之上。有如懸雍之下垂者。聲從此而出。故為音聲之關(guān)。肝脈循喉嚨。入頏顙。頏顙者。之上竅。口鼻之氣。及涕唾從此相通。故為分氣之所泄。謂氣之從此而分出于口鼻者也。橫骨者。在舌本內(nèi)。心藏神而開竅于舌。骨節(jié)之交。神氣之所游行出入。故為神氣之所使。主發(fā)舌者也。蓋言橫骨若弩。舌之發(fā)機(jī)。神氣之所使也。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因頏顙不開。分氣失也。

    蓋以申明頏顙乃之上竅。口鼻之氣。及涕唾之從此而相通者也。會厭者。為開為闔。主聲氣之出入。

    是以薄小則發(fā)聲疾。濃大則開闔難。其氣出遲。故重言也。重言者??诔远谄谝?。寒氣者。足少陰寒水之氣也。蓋少陰之脈。上系于舌。絡(luò)于橫骨。終于會厭。其正氣上行。而后音聲乃發(fā)。如寒氣客于厭。則厭不能發(fā)。謂不能開也。發(fā)不能下。謂不能闔也。是以至其開闔不致。而無音聲矣。

    黃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足之少陰。上系于舌。絡(luò)于橫骨。終于會厭。兩瀉其血脈。濁氣乃辟。會厭之脈。上絡(luò)任脈。取之天突。其厭乃發(fā)也。

    足少陰主先天之生氣。留于膻中。上出于肺。以司呼吸者。后天水谷所生之宗氣也。是以呼出心與肺。吸入下通于肝腎。呼吸定息。上下之相通也。故寒氣客之。則正氣不通。而會厭失其開闔之機(jī)矣。濁氣者。寒水之濁氣。辟、除也。兩瀉其血脈者。謂脈道有兩歧。一通氣于舌本。一通精液于廉泉玉英。蓋足少陰主藏先天之精氣。而上通于空竅者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