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本草著作?!队褲O齋醫(yī)話》叢書之第六種。1卷。清黃凱鈞(退庵)撰??诩螒c七年(1812年)。選臨床常用藥物309味,不分部類,大致按植物、礦物、動物為序排列。每藥簡明扼要地介紹其臨癥運用要點,所附個人經(jīng)驗,每出新意,甚切實用。現(xiàn)存初刊本及《中國醫(yī)學大成》本。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黃帝曰。余聞九針于夫子。眾多博大矣。余猶不能寤。敢問九針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曰。九針者。天地之大數(shù)也。始于一而終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時。五以法音。
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風。九以法野。黃帝曰。以針應九之數(shù)奈何。岐伯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數(shù)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黃鐘數(shù)焉。以針應數(shù)也。一者天也。
天者陽也。五臟之應天者肺。肺者。五臟六腑之蓋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陽也。故為之治針。必以大其頭而銳其末。令無得深入而陽氣出。二者地也。人之所以應土者肉也。故為之治針。必筒其身而圓其末。令無得傷肉分。傷則氣得竭。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脈也。故為之治針。必大其身而圓其末。令可以按脈勿陷。以致其氣。令邪氣獨出。四者時也。時者。四時八風之客于經(jīng)絡之中。為瘤病者也。故為之治針。必筒其身而鋒其末。令可以瀉熱出血。
而痼病竭。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陰與陽別。寒與熱爭。兩氣相搏。合為癰膿者也。
故為之治針。必令其末如劍鋒??梢匀〈竽摗A呗梢?。律者。調(diào)陰陽四時。而合十二經(jīng)脈。虛邪客于經(jīng)絡而為暴痹者也。故為之治針。必令尖如。且圓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七者星也。
星者人之七竅。邪之所客于經(jīng)而為痛痹。舍于經(jīng)絡者也。故為之治針。令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氣固之。真邪俱往。出針而養(yǎng)者也。八者風也。風者。人之股肱八節(jié)也。八正之虛風。八風傷人。內(nèi)舍于骨解腰脊節(jié)腠理之間為深痹也。故為之治針。必長其身。鋒其末??梢匀∩钚斑h痹。
九者野也。野者。人之節(jié)解皮膚之間也。淫邪流溢于身。如風水之狀。而溜不能過于機關大節(jié)者也。
其為之治針。令小大如槌。其鋒微圓。以取大氣之不能過于關節(jié)者也。
此篇論九針之道。應天地之大數(shù)。而合之于人。人之身形。應天地陰陽而合之于針。乃交相輸應者也。天地人者。三才之道也。天地之大數(shù)。始于一而成于三。三而三之成九。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黃鐘之數(shù)焉。以針應數(shù)也。肺屬金而位居尊高。為臟腑之蓋。故應天者肺。脾屬土而外主肌肉。故應土者肉也。而脈者。人之神氣也。故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脈也。經(jīng)絡出于四肢。以應歲之十二月。故合于四時八風。五居九數(shù)之中。故主冬夏之分。分于子午。律分陰陽。故合十二經(jīng)脈。七竅在上。故應天之七星。人之四肢。應于四旁。骨有八節(jié)。故應八方之風。九野者。在天為分野。在地為九州。在人為膺喉頭首。手足腰脅。故曰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于天氣。此論九針之道。通于天地人。而各有其式。各有其用也。
黃帝曰。針之長短有數(shù)乎。岐伯曰。一曰針者。取法于巾針。去末寸半。卒銳之。長一寸六分。
主熱在頭身也。二曰圓針。取法于絮針。筒其身而卵其鋒。長一寸六分。主治分肉間氣。三曰針。
取法于黍粟之銳。長三寸半。主按脈取氣令邪出。四曰鋒針。取法于絮針。筒其身。鋒其末。長一寸六分。主癰熱出血。五是鈹針。取法于劍鋒。廣二分半。長四寸。主大癰膿。兩熱爭者也。六曰圓利針。取法于針。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內(nèi)也。長一寸六分。主取癰痹者也。七曰毫針。取法于毫毛。長一寸六分。主寒熱痛痹在絡者也。八曰長針。取法于綦針。長七寸。主取深邪遠痹者也。九曰大針。取法于鋒針。其針微圓。長四寸。主取大氣不出關節(jié)者也。針形畢矣。此九針大小長短法也。
此論九針之制。有大小長短之法。而取用各不同也。夫人之氣血。合天地陰陽。晝夜旋轉(zhuǎn)。無所寧息。少有留滯。則為痹為癰。是以九針之用。皆取氣取癰取痹。蓋針者。所以斡旋天地陰陽之氣。
黃帝曰。愿聞身形應九野奈何。岐伯曰。請言身形之應九野也。左足應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脅應春分。其日乙卯。左手應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首頭應夏至。其日丙午。右手應立秋。其日戊申己未。右脅應秋分。其日辛酉。右足應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尻下竅應冬至。其日壬子。六腑膈下三臟應中州。其大禁。大禁太一所在之日。及諸戊己。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處。所主左右上下。身體有癰腫者欲治之。無以其所直之日漬治之。是謂天忌日也。
九野者。九州之分野也。按星書立春應天文箕尾分野。禹貢冀州之域。春分應天文心房分野。
禹貢徐州之域。立夏應天文翼軫分野。禹貢荊州之域。夏至應天文井鬼分野。禹貢雍州之域。立秋應天文參井分野。禹貢梁州之域。秋分應天文奎婁分野。禹貢兗州之域。立冬應天文危室分野。禹貢青州之域。冬至應天文牛斗分野。禹貢揚州之域。中州應天文張柳分野。禹貢豫州之域。蓋地有九野九州。人有九竅。九臟。皆上通于天氣。是以身形應九野。而合于天之四時八節(jié)也。手足之主戊己者。
土屬四肢也。歲半以上。天氣主之。歲半以下。地氣主之。膺喉頭首應夏至者。身半以上為陽也。腰尻以下應冬至者。身半以下為陰也。丙午屬火故主夏。壬子屬水故主冬。脅主外內(nèi)出入之樞。故主春秋二分。蓋春主陽氣上而陰氣下。秋主陰氣上而陽氣下也。乙卯屬木。主于東方。故其日乙卯。辛酉屬金。主于西方。故其日辛酉。六腑膈下三臟。居形身之中而在下。故應地之中州。太一所在之日。謂移宮出游之一日。并立中宮之日也。八正者。八方之正位。所以候八風之虛邪以時至者也。所直之日。謂太一所在之日。及諸戊己。凡此九者。是謂天忌日也。王子律曰。按遁甲經(jīng)云。六戊為天門。六己為地戶。故為天忌。盧良侯曰。肺應天。心應日。故只膈下之三臟應地。倪仲玉曰。氣從下而上。故左足應立春。右足應立冬者。氣復歸于下也。
形樂志苦。病生于脈。治之以灸刺。形苦志樂。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樂志樂。病生于肉。
治之以針石。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喝。治之以甘藥。形數(shù)驚恐。筋脈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
是謂形。(喝當作)此言人有貴賤君子小人之不同。形志有偏苦偏樂之分異。故治法亦宜守一勿失也。夫富貴之人。
形樂志苦。村野之人。形苦志樂。淡忘舒泰者。形志皆樂。系牽拘畏者。形志皆苦。形樂者。四體不運。則血脈留滯。故當治之以灸刺。而通血脈。形苦者。勞其筋骨。故當治之以熨引。以舒其筋。形樂志樂。則心廣體胖。故當治之針石以疏氣。志者。心之所發(fā)也。咽乃胃腑之門。而胃主肌形。
乃心之蔽骨。而內(nèi)應于心臟。故形志皆苦者。病生于咽。此病在不足。故當調(diào)之以甘藥也。驚傷心肝。恐則傷腎。是以形數(shù)驚恐。則筋脈不通。營氣不行。則為不仁。此病因于內(nèi)。故當治之以按摩醪藥。是謂五形志也。
五臟氣。心主噫。肺主咳。肝主語。脾主吞。腎主欠。
此以下。意言明乎九針之道。更當知五運六氣之微。五運者。五行之化運。合于五臟六腑而主出入。六氣者。主司天在泉。合人之三陰三陽。而通于手足之十二經(jīng)脈。以九九之大數(shù)。而合于五六之變化??赏ㄓ跓o窮??蓚饔诤笫酪印`嬲?。中焦之逆氣。上走心為噫。故心主噫。陰陽應象論曰。肺在變動為咳。語者。論難也。肝為將軍之官。謀慮。出焉。故肝主語。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氣不能灌溉于四臟。則津液反溢于外竅。故為吞咽之證。本經(jīng)曰。陽者主上。陰者主下。陽引而上。陰引而下。
陰陽相引。故數(shù)欠。當瀉足少陰。補足太陽。蓋腎氣上逆。欲引而下則為欠。
六腑氣。膽為怒。胃為氣逆噦。大腸小腸為泄。膀胱不約為遺溺。下焦溢為水。
王子律曰。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故氣逆則為怒。口問篇曰。人之噦者。谷入于胃。胃氣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氣與新谷氣俱還入于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并相逆。復出于胃。故為噦。大腸小腸。受盛水谷。變化糟粕。病則不能化物而為泄矣。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出。是以不約則為遺溺。下焦如瀆。水道出焉。病則反溢而為水病矣。
五味。酸入肝。辛入肺??嗳胄摹8嗜肫?。咸入腎。淡入胃。是謂五入。酸走筋。辛走氣。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謂五走也。
王氏曰。酸苦甘辛咸。五行之味也。血氣肉筋骨。五臟之所生也。是以五味各自走其道。
五裁。病在筋。無食酸。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咸。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
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者。必自裁也。命曰五裁。
王子律曰。裁者。酌其適中而不可多也。夫五味入口。內(nèi)養(yǎng)五臟。外濡形身。病則嗜食。故宜裁之。
五發(fā)。陰病發(fā)于骨。陽病發(fā)于血。陰病發(fā)于肉。陽病發(fā)于冬。陰病發(fā)于夏。
王子律曰。腎為陰臟。在體為骨。故陰病發(fā)于骨。心為陽臟。在體為脈。故陽病發(fā)于血。脾為陰中之至陰。在體為肉。故陰病發(fā)于肉。即調(diào)神論之所謂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nèi)洞。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之義。蓋因本氣自逆而發(fā)病也。肝為牡臟。逆冬氣則奉生者少。春為痿厥。故肝臟之陽病發(fā)于冬。肺為牝臟。逆夏氣則奉收者少。秋為痿瘧。故肺臟之陰病發(fā)于夏。故言五臟發(fā)病。有因所生之母氣而為病者。有因本氣自逆而為病者。以五臟錯綜而論之。皆能為病者也。
五邪。邪入于陽則為狂。邪入于陰則為血痹。邪入于陽。轉(zhuǎn)則為癲疾。邪入于陰。轉(zhuǎn)則為喑。陽入之于陰病靜。陰出之于陽病喜怒。(喜當作善宣明五氣章曰陰出之陽病善怒)王子律曰。邪入于陽則陽盛。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又四肢為諸陽之本。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也。熱盛于身。則棄衣欲走也。陽盛則使人罵詈。不避親疏也。痹者。閉也。痛也。
邪入于陰。閉而不行。則留著而為痹痛矣。夫在外者。皮膚為陽。筋骨為陰。故曰病在陽者名曰風。
在陰者名曰痹。癲乃重陰。邪入于陽。轉(zhuǎn)入于陰。則為癲疾矣。夫心主言。由腎間之動氣而后發(fā)。邪入于腎臟之陰。轉(zhuǎn)入于心臟之陽。則為喑矣。陽分之邪而入于陰。則病者靜。陰分之邪而出于陽。則善怒。
上節(jié)論五臟之氣自傷。此論五臟為邪所病。
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也。
本神篇曰。肝藏血。血舍魂。脾藏營。營舍意。肺藏氣。氣舍魄。心藏脈。脈舍神。腎藏精。精舍志。神志魂魄意。五臟所藏之神也。
五主。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腎主骨。
王子律曰。上節(jié)論五臟內(nèi)藏之神。此論五臟外合之形。
陽明多血多氣。太陽多血少氣。少陽多氣少血。太陰多血少氣。厥陰多血少氣。少陰多氣少血。故曰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出血惡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陰出血惡氣。刺厥陰出血惡氣。刺少陰出氣惡血也。(惡葉烏去聲)王子律曰。此與五音五味篇中之論相同而重見者。以五運而生六氣也。多者宜出。少者不宜。故曰惡。
足陽明太陰為表里。少陽厥陰為表里。太陽少陰為表里。是謂足之陰陽也。手陽明太陰為表里。
少陽心主為表里。太陽少陰為表里。是謂手之陰陽也。
三陰三陽者。天之六氣也。而人亦有此六氣。合于手足十二經(jīng)脈。六臟六腑。蓋針有九九。人有九九。地有九九。皆上通于天之六六也。王子律曰。地之五行。上呈天之六氣。故先論五行。而后論六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