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黃帝內經素問》 長刺節(jié)論篇第五十五

    作者: 王冰次

    刺家不診,聽病者言,在頭頭疾痛,為藏針之,刺至骨病已,上無傷骨肉及皮,皮者道也。陰刺,入一旁四處。治寒熱深專者,刺大藏,迫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藏,藏會,腹中寒熱去而止,與刺之要,發(fā)針而淺出血。治腐腫者刺腐上,視癰小大深淺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內針為故止。

    病在少腹有積,刺皮,HT以下,至少腹而止,刺挾脊兩旁四椎間,刺兩髂季脅肋間,導腹中氣熱下已。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兩股間,刺腰髁骨間,刺而多之,盡炅病已。病在筋,筋攣節(jié)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為故,刺分肉間,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病在肌膚,肌膚盡痛,名曰肌痹,傷于寒濕,刺大分小分,多發(fā)針而深之,以熱為故,無傷筋骨,傷筋骨,痛發(fā)若變,諸分盡熱病已止。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深者刺無傷脈肉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熱病已止。病在諸陽脈,且寒且熱,諸分且寒且熱,名曰狂,刺之虛脈,視分盡熱病已止。病初發(fā)歲一發(fā),不治月一發(fā),不治月四五發(fā),名曰癲病,刺諸分諸脈,其無寒者以針調之,病已止。病風且寒且熱,炅汗出,一日數過,先刺諸分理絡脈;汗出且寒且熱,三日一刺,百日而已。病大風,骨節(jié)重,須眉墮,名曰大風,刺肌肉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須眉生而止針。

    刺要論∶(音素)弛(施是切)鑠(詩若切)眩(音縣)刺齊論∶解(胡買切)刺禁論∶髕(音牝)刺志論∶脫(土活切)捻(音涅)針解論∶(音低)長刺節(jié)論∶(光抹切)篡(初患切)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寧原
  • 作者:
  • 作者:
    王懷隱、陳昭遇等
  • 作者:太平惠民和劑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豐年間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陳師文等撰。十卷。收集當時醫(yī)家及民間常用有效方劑,劑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當時的配方手冊。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戴思恭
  •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作者:
  •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內經》有關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作者:
    王好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