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岐伯灸法∶療頭旋,目眩,及偏頭痛不可忍,牽眼KT KT 不遠視,灸兩眼小 上發(fā)際,各一壯,立瘥。
長強一穴,在腰俞下脊骸端陷者中,灸五壯。主腰脊急強不可俯仰,癲狂病,大小便難,洞泄不禁,五淋,久痔,小兒驚癇病。
背人形第四圖(圖缺)
委中二穴,在曲 內(nèi)兩筋兩骨中,宛宛是也,令病患合面臥,舒挺兩腳取之,灸三壯。主腳弱無力,腰尻重,曲 中筋急,半身不遂。
(公元 605 ~ 617 年)隋.楊上善編注。
原三十卷。已殘缺,現(xiàn)存國內(nèi)本為二十三卷。是《黃帝內(nèi)經(jīng)》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
關(guān)于本書的成書年代,有人根據(jù)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系唐代官職,以及書中個別字避唐諱,因疑楊為唐人,為唐代著作。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岐伯灸法∶療頭旋,目眩,及偏頭痛不可忍,牽眼KT KT 不遠視,灸兩眼小 上發(fā)際,各一壯,立瘥。
長強一穴,在腰俞下脊骸端陷者中,灸五壯。主腰脊急強不可俯仰,癲狂病,大小便難,洞泄不禁,五淋,久痔,小兒驚癇病。
背人形第四圖(圖缺)
委中二穴,在曲 內(nèi)兩筋兩骨中,宛宛是也,令病患合面臥,舒挺兩腳取之,灸三壯。主腳弱無力,腰尻重,曲 中筋急,半身不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