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黃帝素問直解》 解精微論第八十一篇

    作者: 高士宗

    純粹之至曰精;幽渺之極曰微。闡明陰陽水火、神志悲泣,以及水所從生,涕所從出,神志水火之原。非尋常問答所及,故曰解精微。

    黃帝在明堂,雷公請曰∶臣受業(yè)、傳之行教,以經論,從容形法,陰陽刺灸,湯藥所滋,

    行治有賢不肖,未必能十全。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濕寒暑,陰陽婦女,請問其所以然者,卑賤富貴,

    人之形體,所從群下,通使臨事,以適道術,謹聞命矣。請聞有愚仆漏之問。不在經者,欲聞其狀。

    ,音。雷公受傳于帝,而帝教以經論,故曰臣受業(yè),傳之行,教以經論;其中有從容之形法,陰陽之刺灸,湯藥之所滋。但行治有賢不肖,未必能十全。若先言悲哀喜怒之內傷,燥濕寒暑之外感,以及陰陽婦女之道,請問其所以然者,曾以卑賤富貴,論人之形體,所從群下,卑賤人也,通使臨事,富貴人也,論人形體,以適道術,已于經論之中,謹聞命矣。今請問者,有愚仆漏之問,愚,則心不靈,仆漏,則體不具,與昔日在經之問不同。故曰不在經者,欲聞其狀。

    帝曰∶大矣。

    不在經者,欲聞其狀,則于尋常形體之外,窮究靡遺,帝故大之。

    公請問哭泣而淚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

    哭泣則淚出,淚出則多涕,有哭泣而淚不出者,有淚出而少涕者,與尋常之形氣不同,公故問之。

    帝曰∶在經有也。

    哀而泣出,在《靈樞·口問》論,有以明之。

    復問不知水所從生,涕所從出也。

    淚,水類也。涕,液類也。必知水所從生,涕所從生,故復問之。

    帝曰∶若問此者,無益于治也。工之所知,道之所在也。

    水所從生,涕所從出,非愚仆漏之比,故無益于治也,雖工之所欲知,而實道之所在也。道之所在,有如下文所云也。

    夫心者,五臟之專精也,目者,其竅也,華色者,其榮也。是

    以人有德也,則氣和于目。有亡,憂知于色。是以悲哀則泣下,泣下,水所由生。

    此言精水之氣,從心氣而外出也。五臟之精,心為之主。故夫心者,五臟之專精也。五臟之精,隨心氣而注于目,故目者,其竅也。五臟之精,隨心氣而榮于色,故華色者,其榮也。德,猶得也。是以人心有得也,則氣和于目。目者其竅,此其驗矣。亡,猶失也。人心有失,則憂知于色,華色者其榮,此其驗矣。五臟之精,隨心外出,是以心有悲哀,則泣下,泣下,則水所由生,以明淚水從目泣而生,目泣從心悲而出也。

    水宗者,積水也。積水者,至陰也。至陰者,腎之精也。宗精

    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輔之裹之。故水不行也。

    此言腎精為水之主,腎精持之,而水不出也。宗,猶聚也。水之聚者,漸積而成,故曰水宗者,積水也。水積于下,其性陰柔,故曰積水者,至陰也。腎精為水之本,故曰至陰者,腎之精也。流行之水,則外出,宗精之水,則不出,故曰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而不出也。持之者,乃輔之裹之,故水藏而不行也。

    夫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故諺有曰∶心悲名曰

    志悲。志與心精,共湊于目也。

    承上文心動水行,腎持水藏之意,而言水火相感,神志俱悲,而后淚出也。故曰夫水之精為志。志,腎所主也?;鹬珵樯?;神,心所主也。若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而為淚也。

    故諺有曰∶心悲名曰志悲。由此觀之,則心志相通,而志與心精,共湊于目也。

    是以俱悲,則神氣傳于心,精上,不傳于志,而志獨悲。故泣

    出也。

    上文心志相通,心悲名曰志悲,此言心不傳志,而志獨悲也,是以俱悲,則神氣傳于心。精上,即上文心悲名曰志悲,志與心精,共湊于目之謂也。然有心氣不傳于志,而志獨悲者,志悲于內,故泣出也,以明目之生水,則泣出于外,腎志獨悲,則泣出于內。由是,可以知水所從生矣。

    泣涕者,腦也。腦者,陰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腦滲為涕。

    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從之者。其行類也。

    此言心悲水流而涕從之,以明涕所從出也。凡人泣必有涕,而涕所從來,不同于泣,故曰泣而涕者腦也;腦為精髓之海,故腦者陰也,腦為髓海,髓居骨內,故髓者骨之充也。泣涕者腦也,故腦滲而為涕。髓者骨之充,而志者,又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必從之者,其行類也。

    夫涕之與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則俱死;生則俱生。其志以

    早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橫行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從者,所屬之類也。

    橫,去聲。此言志悲泣出而涕從之,類相感也。泣出必有涕,故夫涕之與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則俱死,生則俱生,是知涕與泣,同氣并行矣。上文云,而志獨悲,故泣出也,由此言之,其志以早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橫行也。夫人涕泣俱出相從者,亦所屬之類也。

    雷公曰∶大矣。請問人哭泣而淚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從之何也?

    公聞水所從生,涕所從出,神志悲泣之理,至精至微,實道之所在,非工之所知,故曰大矣。其始有哭泣而淚不出,出而少涕之問,帝曰在經有也,至此復請問人哭泣而淚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哭泣而淚涕不從之,何也?

    帝曰∶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神不慈則

    志不悲。陰陽相持,泣安能獨來?

    此言哭而悲,則淚出,哭而不悲,則淚不出也。目潤曰泣;水下曰淚。夫人但目泣而淚不出者,由于哭之不悲也。但聲哀哭而并不泣者,由于神之不慈也。慈者,心慈;悲者,志悲。故神不慈,則志不悲。心神持于上,腎志持于下。陰陽相持,則泣安能獨來?由是而知哭泣與淚不出者,由于哭之不悲也。

    夫志悲者,惋惋則沖陰。沖陰,則志去目。志去,則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

    此言出而少涕者,由于志不沖陰也。上文云,腦者陰也。故曰夫志悲者,其內惋惋,惋惋,哀戚也;故惋惋,則志上沖于陰。沖陰,沖腦也。故沖陰,則腎志去目。去,猶出也。志出于目,則心藏之神,亦不守精。精,心精也。神不守精,則精神去目,而涕泣出也。由是而知志悲,則上沖于陰而為涕;不悲,則不沖陰而少涕矣。

    且子獨不誦不念夫經言乎?厥則目無所見。

    《靈樞·口問》論云,液竭,則精不灌。精不灌,則目無所見,故曰,且子獨不誦念夫經言乎?厥則目無所見,厥,猶極也。帝先云,在經有也。故于此引經言以明之。

    夫人厥,則陽氣并于上,陰氣并于下。陽并于上,則火獨光

    也。陰并于下,則足寒。足寒則脹也。夫一水不勝五火,故目盲。是以沖風泣下而不止。

    承上文而言,夫人厥,則陽氣獨并于上,陰氣獨并于下;所謂陽并于上,乃惟陽無陰,則火獨光也。所謂陰并于下,乃惟陰無陽,則足寒,足寒不已,則腹脹也。以明陰陽不和,而為厥也。若夫厥則目無所見者,陽并于上,而火獨光,則三焦君相之火,皆上炎矣。陰并于下而足寒脹,則少陰腎臟之精,太陰脾臟之濕,皆逆于下,惟太陽膀胱之水,因陽氣之并而上行,是太陽一水,不能勝三焦君相之五火,故目盲。盲,目無見也。今曰盲,是以沖風則泣下而不止,所以然者,膀胱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內,泣下不止,必至液竭,而目無所見也。此言沖風泣下,泣從外生,而非志悲之泣也。

    夫風之中目也,陽氣內守于精,是火氣燔目,故見風則泣下

    也。有以比之,夫火疾風生,乃能雨,此之類也。

    中,去聲。此復申明沖風泣下之義,言沖風泣下,猶之火疾風生而為雨也。夫風之中目也,目為陰精,兼有陽氣,精守于內,陽充于外,是陽氣內守于精,一水不勝五火,是火氣燔目,目燔故見風則泣下也。有以比之,比夫火疾風生,乃能雨,即此火氣燔目見風泣下之類也。

    愚觀上論七篇,詞古義深,難于詮解,然久久玩索,得其精微,則奧旨自顯。曩歲偶于友人齋頭,見新刊《素問》一部,紙板甚精潔,名人為之序,其中篇什倒置,刪削全文,末卷七篇,置之不錄,謂詞義不經,似屬后人添贅,而非黃帝之文。噫,如是之人,妄論圣經,貽誤后昆,良足悲已。不意今歲之秋,亦于友人齋頭,見新刊《素問》一部,卷帙無多,似非全文,愚草草視之,但見匯集諸注,述其唾余間增己意,評論諸家,愚俱忘卻,惟論張隱集注云,大半出于同人之筆。愚觀此言,不無嘆惜。隱注釋,有《靈樞》、《素問》、《傷寒》,《金匱》諸書,皆以經解經,不杜撰,不剿襲,可謂著述超群,非常人思慮所能及。今為此言,蓋因注解精深,不能探討,第見開卷有諸同學之姓氏,注中有某人某人之語句,遂乘此隙,而云大半出于同人之筆也;愚鑒于此,是以同學高賢,及門諸弟,概不借光,庶免后人之口實耳。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