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341? )晉、葛洪(稚川)著。八卷。用簡易的處方和易得的藥物,在倉促發(fā)病時可以應用。經(jīng)梁.陶弘景增補,金.楊用道又加附方。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因飲食倍常,不能運化,填塞胃氣,升降不通,卒然倒仆,目瞑口噤,亦似中風。急宜多灌姜鹽湯探吐,吐出痰食自蘇。萬勿誤服祛風藥,重傷胃氣,斃可立待。右關脈弦緩而浮──胃風。夏月胃風證,乃傷食乘風而感亦此類也。
主方
白術(二錢)陳皮半夏白茯苓濃樸山楂(各錢半)人參木香(磨)砂仁(研,各一錢)甘草(五分)上加姜、棗,水煎。調(diào)入香、砂,服。隨證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