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醫(yī)學正傳》(公元 1515 年)明.虞摶(天民)著。八卷。分門論證,以朱震亨的學說為主,參以張仲景、孫思邈、李杲之說,并結合抒發(fā)己見。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絡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公元 1565 年)明.樓英(全善)著。四十卷。包括總論,臟腑疾病、傷寒、婦人、小兒、運氣等,記載病證治法,方藥,對于金元醫(yī)家的學說收載較多。
茅術(去皮,米泔浸,麻油炒)三兩茯苓三兩黃柏三兩(童便、人乳、鹽水各制一兩)澤瀉一兩蛇床子一兩(酒炒)淫羊藿(去刺,羊脂拌蒸)一兩白蓮須(酒洗)一兩五味子一兩沉香(另末,勿見火)一兩人參三兩鹿茸大者一對(酥炙)大茴香(去子)一兩鳳眼草一兩(即樗莢)金鈴子(酒蒸,去皮核)三兩大檳榔七兩(童便浸切)上為末,用干山藥末為糊丸,空心鹽湯送四錢,臨臥溫酒再服二錢。
煉真者,煉本身之精氣神,不為陰邪所蔽,常使虛靈不昧,以復天真也。世有膏粱之人,再熱不滲羊,五味子收五臟之陰,功專攝金氣以生真水,二者兼固精氣神,以寓生生不息之機也。沉香入腎壯陽暖精,大茴香開上下之經氣,內接丹田,二者芳香走竄,諸藥雖具補瀉之功,借其芳香乃能內入也。人參升舉五臟之陽,鹿茸督率奇經之陽,二者宣發(fā)真陽以迎合精氣神也。
金鈴子泄氣分之熱,引相火下行,鳳眼草清血中之熱,使真陰內守,二者又為諸藥之向導也。
取其迅墜諸藥至于下極之功,且佐術、苓、澤瀉、黃柏、金鈴等掃除清道,不致茸、茴、蛇、藿反助素蘊之濕熱,亦種玉之一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