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牡蠣四兩(,另研極細(xì))白色苦參三兩白術(shù)四兩豬肚一具(洗潔,砂罐煮爛,石臼搗上藥同豬肚搗令極勻,如藥干,量增肚汁,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送下,日劉松石豬肚丸,治肥貴人濕熱遺精之方也。即仲景黃連豬肚丸之義。蓋肥貴之人,嗜鮮美,胃泄固澀不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