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治牡瘧。
牡蠣麻黃(各四兩。)甘草(二兩。)蜀漆(三兩。)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黃。去上沫。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二升。溫服一升。
若歌曰先煎三(兩蜀)漆四(兩)麻黃。四(兩牡)蠣二甘后煮良。邪郁胸中須吐越。
驅寒散結并(犀)按。瘧多寒者名牡瘧。是痰飲填塞胸中。阻心陽之氣不得外通故也。趙氏云。
牡蠣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治瘧病發(fā)渴者。亦治勞瘧。
柴胡(八兩。)人參黃芩甘草(各三兩。)栝蔞根(四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柴胡去夏為傷陰。加入蔞根四兩珍。瘧病渴因邪灼液。蔞根潤燥可生津。
王晉三云。正瘧寒熱相間。邪發(fā)于少陽。與傷寒邪發(fā)于少陽者稍異。內經(jīng)言。夏傷于大暑。
伏于蓋。而加天花粉生津潤燥。豈非與正傷寒半表半里之邪。當用半夏和胃而通陰陽者有別乎。
柴胡桂姜湯(歌見長沙方歌括。)治瘧寒多微有熱?;虻粺帷7粍┤缟?。
柴胡(半斤。)桂枝(三兩。)干姜(二兩。)栝蔞根(四兩。)黃芩(三兩。)甘草(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初服微煩。復服汗出王晉三云。夏月暑邪。先傷在內之伏陰。至秋復感涼風。更傷衛(wèi)陽。其瘧寒多微有熱。
顯然和其陽明陽也元犀按。先賢云。瘧病不離少陽。少陽居半表半里之間。邪入與陰爭則寒。出與陽爭則熱。爭則病作。息則病止。止后其邪仍居于少陽之經(jīng)。愚意。外為陽。內為陰。先寒者邪欲出。其氣干于太陽。沖動寒水之氣而作也。后熱者。以胃為燥土。脾為濕土。濕從燥化。則木亦從虛。得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治牡瘧。
牡蠣麻黃(各四兩。)甘草(二兩。)蜀漆(三兩。)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黃。去上沫。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二升。溫服一升。
若歌曰先煎三(兩蜀)漆四(兩)麻黃。四(兩牡)蠣二甘后煮良。邪郁胸中須吐越。
驅寒散結并(犀)按。瘧多寒者名牡瘧。是痰飲填塞胸中。阻心陽之氣不得外通故也。趙氏云。
牡蠣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治瘧病發(fā)渴者。亦治勞瘧。
柴胡(八兩。)人參黃芩甘草(各三兩。)栝蔞根(四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柴胡去夏為傷陰。加入蔞根四兩珍。瘧病渴因邪灼液。蔞根潤燥可生津。
王晉三云。正瘧寒熱相間。邪發(fā)于少陽。與傷寒邪發(fā)于少陽者稍異。內經(jīng)言。夏傷于大暑。
伏于蓋。而加天花粉生津潤燥。豈非與正傷寒半表半里之邪。當用半夏和胃而通陰陽者有別乎。
柴胡桂姜湯(歌見長沙方歌括。)治瘧寒多微有熱?;虻粺帷7粍┤缟?。
柴胡(半斤。)桂枝(三兩。)干姜(二兩。)栝蔞根(四兩。)黃芩(三兩。)甘草(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初服微煩。復服汗出王晉三云。夏月暑邪。先傷在內之伏陰。至秋復感涼風。更傷衛(wèi)陽。其瘧寒多微有熱。
顯然和其陽明陽也元犀按。先賢云。瘧病不離少陽。少陽居半表半里之間。邪入與陰爭則寒。出與陽爭則熱。爭則病作。息則病止。止后其邪仍居于少陽之經(jīng)。愚意。外為陽。內為陰。先寒者邪欲出。其氣干于太陽。沖動寒水之氣而作也。后熱者。以胃為燥土。脾為濕土。濕從燥化。則木亦從虛。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