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治頭風(fēng)。
大附子(一枚。)鹽(各等分。)上附子為散。和鹽。以方寸匕摩頭上。令藥力行。
歌曰頭風(fēng)偏痛治如何。附子和鹽等分摩。軀殼病生須外治。馬膏桑引亦同科。
靈樞。馬膏、白酒和桂。桑鉤鉤之。醇酒入椒、姜。綿絮熨之。三十遍而止。皆外法也。
特于此推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