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kuò)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nèi)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nèi)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公元 1808 年)清.錢秀昌著。六卷。首繪各種體表,骨度和傷科器具圖,次敘金瘡論治、治傷法論、跌打損傷內(nèi)治癥等不同傷病治療三十六則,再次為治傷湯頭歌括和附錄各家 秘方。
不能食者,胃中元?dú)馓撘?,然有虛冷虛熱之異,宜分別治之。
消食丸治數(shù)年不能食。
麥 曲(各一升) 干姜(炮) 烏梅(焙,各四兩)
上為末,蜜丸,每服十五丸,日再。加至四十丸,亦治反胃。
又方
神曲(炒黃二兩) 麥 (炒黃,二兩) 烏梅(四兩) 干木瓜(半兩) 茯苓 甘草
蜜丸櫻桃大,每服一丸,不拘時(shí)細(xì)嚼,白湯下。一方無木瓜,有人參、干姜。
又方
豉心(一升,熬末) 麥芽 曲(各一兩,熬) 川椒(一升,出汗) 干姜(一升,末)
上五味篩,以蜜拌,食后酒服方寸匕。
以上三方,并治胃虛冷不能食之劑。
資生丸健脾開胃,消食止瀉,調(diào)和臟腑,滋養(yǎng)營(yíng)衛(wèi)。
白術(shù)(米泔水浸,用山黃土拌,九蒸曬,去土切片焙干,用三兩) 橘紅(二兩) 白茯苓 乳拌,飯上蒸,曬干,一兩五錢) 人參(人乳浸透,飯鍋上蒸透,三兩) 山楂(蒸,二兩) 神曲(炒,二兩) 白豆蔻(微炒,) 澤瀉(炒,各三錢半) 川連(姜汁炒,三錢半) 炒) 藿香 甘草(蜜炙,各半兩) 扁豆(炒,一兩) 蓮肉(去心,炒,一兩)麥芽面(炒) 山藥(炒) 芡實(shí)(炒,各一兩五錢) 薏仁(炒,三兩)
上為末,煉蜜丸,每服二錢,細(xì)嚼淡鹽湯下。
凝神散收斂胃氣,清涼肌表。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山藥(各一錢半) 扁豆 知母 生地黃 粳米 甘草(各一錢) 淡竹葉 地骨皮 麥冬(各五錢)
上作一服,水二蠱,姜三片,紅棗一枚,煎一盅,食遠(yuǎn)服。
高鼓峰云∶腎為胃之關(guān),關(guān)門不利,升降息矣。關(guān)門即氣交之中,天之樞也。故腎旺則足,胃陰足則思食。若關(guān)門枯槁,腎水不能上達(dá),當(dāng)急以六味加歸、芍養(yǎng)之。若血燥大腸干枯,有黑屎積疊胃底,則當(dāng)以熟地五錢,當(dāng)歸三錢,白芍、桃仁二錢,麻仁三錢,微微潤(rùn)之。視其形體如常,氣血尚足,即于前方內(nèi)可加大黃二錢助血藥。大腸一順利,胃自開矣。一開之后,大劑六味、左歸等類,不數(shù)服之,方有濟(jì)也。
以上治胃虛氣熱之劑。
范汪療胃氣虛,不能食,四肢重,短氣,調(diào)和五臟,并療諸疾,調(diào)中湯方
薤白(切,一升) 枳實(shí)(六枚,炙) 橘皮(三枚) 大棗(十二枚) 粳米(三合)香豉(六合)
水六升,先煮薤白得四升,內(nèi)諸藥煮取一升半,適寒溫服。一方有生姜一兩。
延年無枳實(shí),有茯苓、人參。
按∶此以辛甘氣味,和暢胃陽,推揚(yáng)谷氣,虛者延年方較良。
《本事》治脾腎虛弱,全不進(jìn)食,二神丸
破故紙(四兩,炒) 肉豆蔻(二兩,生用)
上為細(xì)末,用大肥棗四十九枚,生姜四兩,切片同煮棗爛,去姜取棗,剝?nèi)テず?,用肉膏,入藥和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鹽湯下。有人全不進(jìn)食,服補(bǔ)藥皆不效,予授此方服之,頓然能食。此病不全作脾虛,蓋腎氣虛弱,真元衰劣,譬如金鼎之中,置之米谷,下無火力,雖終日不熟,其何能化。黃魯直嘗記服菟絲子,淘凈酒浸曬干為末,日抄數(shù)匙以酒下,十日外,飲啖如湯沃雪,亦此理也。
寬中進(jìn)食丸滋形氣,喜飲食。
人參 炮姜 青皮(各一錢) 大麥牙(炒) 縮砂仁(炒) 炙甘草(各一錢半) 白茯苓 橘紅 澤瀉 白術(shù)(各三錢) 枳實(shí)(四錢) 豆蔻(五錢) 豬苓(七錢) 神曲(炒) 木香(各五分) 半夏(七錢)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送下。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