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金匱翼》 黃疸

    作者: 尤怡

    已食如饑,但欲安臥,一身面目及爪甲小便盡黃也。此為脾胃積熱,而復(fù)受風(fēng)濕,瘀結(jié)不散,濕熱蒸郁,或傷寒無(wú)汗,瘀熱在里所致。是宜分別濕熱多少而治之。若面色微黃,而身體或青黑赤色皆見(jiàn)者,與純熱之癥不同,當(dāng)于濕家求之。

    加減五苓散

    茵陳 豬苓 白術(shù) 赤苓 澤瀉

    大茵陳湯

    茵陳蒿(半兩) 大黃(三錢(qián)) 梔子(四枚)

    水三升,先煮茵陳減一半,內(nèi)二味,煮取一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利出如皂角汁,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出也。如大便自利者,去大黃,加黃連二錢(qián)。

    寇宗 治一僧,因傷寒發(fā)汗不徹,有留熱,面身皆黃,多熱,期年不愈方。

    茵陳 山梔(各三分) 秦艽 升麻(各四錢(qián))

    為散,每用三錢(qián),水四合,去滓,食后溫服。五日病減,二十日悉去。

    搐鼻瓜蒂散(《寶鑒》)

    瓜蒂(二錢(qián)) 母丁香(一錢(qián)) 黍米(四十九粒) 赤豆(五分)

    為細(xì)末,每夜臥時(shí),先含水一口,卻于兩鼻孔搐上半字,便睡至明日,取下黃水。

    許叔微云∶夏有篙師病黃癥,鼻內(nèi)酸疼,身與目黃如金色,小便赤澀,大便如常,此病不在臟腑,乃黃入清道中也。若服大黃則必腹脹為逆,當(dāng)瓜蒂散搐之,令鼻中黃水出盡則愈。

    孟銑方

    瓜蒂 丁香 赤小豆(各七枚)

    為末,吹豆許入鼻,少時(shí)黃水流出,隔一日用,瘥乃止。一方用瓜蒂一味為末,以大豆許吹鼻中,輕則半日,重則一日,出黃水愈。

更多中醫(yī)書(shū)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