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金匱翼》 腎泄

    作者: 尤怡

    腎泄者,五更溏泄也。腎雖水臟,而中有元陽,為脾土之母。又腎者主蟄,封藏之本,而開竅于二陰,腎陽既虛,即不能溫養(yǎng)于脾,又不能禁固于下,故遇子后陽生之時,其氣不振,陰寒反勝,則腹鳴奔響作脹,瀉去一二行乃安,積月不愈,或至累年。此病藏于腎,宜治下而不宜治中者也。

    五味子散

    五味子(一兩) 吳茱萸(半兩,細粒綠色者)

    上二味,同炒香熟為度,細末每二錢,陳米飲下。

    許氏云∶頃年有一親識,每五更初欲曉時,必溏泄一次,如是數(shù)月。有人云∶此名腎泄,感陰氣而然,得此頓愈。

    四神丸

    肉豆蔻 五味子(各二兩) 補骨脂(四兩) 吳茱萸(浸炒,一兩)

    上為末,生姜八兩,紅棗一百枚,煮熟取棗肉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或食前白湯下。一云∶夜食前更進一服。蓋暖藥雖平旦服之,至夜力已盡,無以敵一夜陰氣之故也。

    《澹寮》無五味、吳萸,有茴香一兩,木香半兩。一方去五味、吳萸、入神曲、麥芽。

    按∶五更溏泄,不獨腎虛一端,酒積、食積、寒積,皆作此病。概與溫腎,非其治矣。

    食積、酒積,治法詳久泄,吞紅丸子,或單服曲 枳術丸。寒積者,積寒在脾腎,宜魏氏椒樸丸。

    椒樸丸

    益智仁(去殼,炒) 川椒(炒出汗) 川濃樸(姜制) 陳皮 白干姜 茴香(炒,各等分)

    上用青鹽等分,于銀石器內,以水浸前藥,慢火煮干,焙燥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四十丸,空心鹽湯溫酒任下。

    傷酒者,濕熱在脾,宜理中湯加干葛、黃連,或葛花解酲湯,吞酒煮黃連丸。

    飲食過多,脾胃之氣,不能運化,其人必噯氣如敗卵,宜治中湯加砂仁半錢,吞紅丸子,或單服曲 枳術丸。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外科證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維德整理祖?zhèn)髅匦g及生平經驗而成《外科全生集》。此書后經清末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評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維德(l669—l749年)字洪緒,別號林屋散人,又號定定子,江蘇吳縣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學家。撰《外科證治全生集》。

    作者:
  • 作者:
    高思敬
  • 作者:
  • 作者:
    朱世杰
  • 《外科啟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極)著。十二卷。論述外科各病證治,有圖有方,敘述內服外敷,針灸灸烙、熏點、刀割等法,都切實可行。

    作者:
  • 作者:
    祁坤
  • 作者:
  • 作者:祁宏源,清代醫(yī)家。浙江山陰縣人。其祖祁坤為太醫(yī)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學淵源,亦精于外科醫(yī)理,奉敕與吳謙同修《醫(yī)宗金鑒》,其中之《外科心法》多為其家之經驗,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為藍本修訂而成。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