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臨床基礎檢驗學》 二、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

    雖人多種類型白細胞分類自動化儀器相繼問世,但不僅因價格昂貴限制其普及,而且其結果只起到篩選作用,迄今尚無一臺儀器能完全代替顯微鏡血涂片進行白細胞分類檢查。因此,臨床上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顯微鏡分類法。即將血液涂成薄膜,經(jīng)瑞特染色后,于顯微鏡下,按白細胞形態(tài)學特征逐個分別計數(shù),得出各種白細胞的比值或所占百分比。結合白細胞計數(shù)結果,可間接求出每升血興高采烈中各種白細胞的絕對值。準確的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differential count,CD)結果,來源于扎實的血細胞形態(tài)學基礎和質量優(yōu)良的血淫片制作與染色,這也是質量控制的關鍵。外周血正常白細胞形態(tài)特點請參考實習手冊。血淫片的制作與染色本書第一章。本節(jié)僅闡述各類白細胞病理變化的臨床意義。

    [參考值] (成人)

    白細胞分類 百分比 絕對值

    中性桿狀核粒細胞0.01~0.05 (0.04~0.5)×109/L

    中性分順核粒細胞 0.5~0.7 (2~7)×109/L

    嗜酸性粒細胞 0.005~0.05 (0.02~0.5)×109/L

    嗜堿性粒細胞 0~0.01 (0~1)×109/L

    淋巴細胞 0.20~0.4 (0.8~4)×109/L

    單核細胞 0.03~0.08 (0.12~0.8 )×109/L

    [臨床意義]

    (一)中性粒細胞

    由于中性粒細胞占白細胞總數(shù)的50-70%,其增高和減低直接影響白細胞總數(shù)的變化。因此在臨床檢查中絕大多數(shù)病例白細胞總數(shù)實際反映著中性粒細胞變化,所以本節(jié)介紹的白細胞總數(shù)的臨床意義的主要指中性粒細胞的變化。

    1.中性粒細胞數(shù)時量變化

    (1)中性粒細胞生理性增多:

    1)年齡:初生兒白細胞較高,一般在15×109/L左右,個別可高達30×109/L以上。通常在3-4天后降至10×109/L左右,約保持3個月,然后逐漸降低至成人水平。初生兒外周血白細胞主要為中性粒細胞。到第6-9天逐漸下降至與淋巴細胞大致相等,以后淋巴細胞逐漸增多,整個嬰兒其淋巴細胞數(shù)均較高,可達70%。到2-3風后,淋巴細胞逐漸下降,中性粒細胞逐漸下升,到4-5歲二者又基本相等,形成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變化曲線的兩次交叉,至青春其時與成人基本相同,白細胞生下變化曲線見圖2-5。

    白細胞變化曲線

    圖2-5 白細胞變化曲線

    2)。日間變化:在靜息狀態(tài)時白細胞數(shù)較低,活動和進食后較高;早晟較低,下午較高;一日之間最高值與最低值之間可相差一倍。運動、疼痛和情緒變化,一般的體力勞動、冷熱水浴、日光或紫外線照射等均可使白細胞輕度增多。如劇烈運動、可于短時間內使白細胞高達35×109/L,以中性粒細胞為主,當運動結束后迅速即恢復原有水平。這種短暫的變化,主要是由于循環(huán)池和緣籽的粒細胞重新分配所致。

    3)妊娠與分娩:妊娠其白細胞常見增多,特別是最后一個月,常波協(xié)于(12~17)×109/L之間,分娩時可高達34×109/L。分娩后2-5日內恢復正常。由于白細胞的生理波動很大,只有通過定時和反復觀察才有意義。

    (2)中性粒細胞病理性增多:

    1)急性感染:急性化膿性感染時,中性粒細胞增高程度取決于感染微生物的種類、感染灶的范圍、感染的嚴重程度、患者的反應能力。如感染很局限且輕微,白細胞總數(shù)仍可正常,但分類檢查時可見分葉核百公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時,白細胞總數(shù)增高大于10×109/L,并伴有輕度核象左移;嚴重感染時總數(shù)常明顯增高,可達20×109/L以上,且伴有明顯核象左移。

    2)嚴重的損傷或大量血細胞破壞:在較大手術后12~36h,白細胞常達10×109/L以上,其增多的細胞成分以中性分葉核粒細胞為主。急性心肌硬死后1-2天內,常見白細胞數(shù)明顯增高,借此可與心絞痛相區(qū)別。急性溶血反應時,也可見白細胞增多,這些可能與心肌損傷和手術創(chuàng)傷等所產(chǎn)生的蛋白分解產(chǎn)生及急性溶血所導致的相對缺氧等,促進骨髓貯備池增加釋放有關。

    3)急性大出血:在脾破裂或宮外孕輸卵管破裂后,白細胞迅速增高,常達(20~30)×109/L。其增多的細胞也要是中性分葉核粒細胞。這可能與應激狀態(tài)、內出血而一過性缺氧等有關。

    4)急性中毒:化學藥物如安眠藥、敵敵畏等中毒時,常見白細胞數(shù)增高,甚至可達20×109/L或更高。代謝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及慢性腎炎尿毒癥時,也常見白細胞增多,均以中性分葉核粒細胞為主。

    5)腫瘤性增多:白細胞呈長期持續(xù)性增多,最常見于粒細胞性白血病,其次也可見于各種惡性腫瘤的晚期,此時不但總數(shù)常達(10~20)×109/L或更多,且可有較明顯的核象左移現(xiàn)象,而呈所謂類白血病反應。白血病時白細胞總數(shù)增高的主要機制為白血病細胞失控地無限增值;白血病細胞的周期延長;血中轉動時間延長(正常白細胞約為10h,白血病細胞平均為33~38h)。惡性腫瘤時白細胞增多的機理為某些惡性腫瘤如肝癌、胃癌等產(chǎn)生促粒細胞生成素;惡性腫瘤壞死分解產(chǎn)物促進內骨髓貯備池釋放;惡性腫瘤伴有骨髓轉移而將骨髓內粒細胞(甚至較幼稚的粒的細胞,并可伴有幼紅細胞)排擠釋放入血。

    (3)中性粒細胞減少(neutropenia):

    1)。某些感染:某些革蘭多陰性桿菌如傷寒、副傷寒桿菌感染時,如無并發(fā)癥,白細胞當選均減少,甚至可低到2×109/L以下,一些病毒感染如流感時的白細胞亦減少,可能是由于在細菌素及病毒作用下使貼壁的即邊緣池粒細胞增多而導致循環(huán)池中粒細胞減少所致,也可能與內毒素抑制骨髓釋放粒細胞有關。

    2)某些血液?。喝绲湫偷脑偕系K性貧血時,呈“三少”表現(xiàn)。此時白細胞可少到1×109/L以下,分類時幾乎無均為淋巴細胞,乃因中性細胞嚴重減少所致的淋巴細胞相對增多。小部分急性白血病其白細胞總數(shù)不高反而減低,稱非白血性白血?。╝leukemic leukemia),其白細胞可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鄒存檢
  • 作者:
    馬培之
  • 《外科證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維德整理祖?zhèn)髅匦g及生平經(jīng)驗而成《外科全生集》。此書后經(jīng)清末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評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維德(l669—l749年)字洪緒,別號林屋散人,又號定定子,江蘇吳縣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學家。撰《外科證治全生集》。

    作者:
  • 作者:
    高思敬
  • 作者:
    ?
  • 作者:
    朱世杰
  • 《外科啟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極)著。十二卷。論述外科各病證治,有圖有方,敘述內服外敷,針灸灸烙、熏點、刀割等法,都切實可行。

    作者:
  • 作者:
    祁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