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類證治裁》 附方

    作者: 林佩琴

    〔益氣〕保元湯見(jiàn)一卷火。

    〔緩肝〕牛膝丸牛膝 萆 杜仲 防風(fēng) 蓯蓉 桂心 蒺藜 菟絲餅

    〔益精〕金剛丸萆 杜仲 蓯蓉 菟絲餅 豬腰子(酒煮)為丸。

    〔益精〕煨腎丸 牛膝 萆 杜仲 防風(fēng) 蓯蓉 桂心 故紙 胡盧巴 菟絲餅 豬腰子(酒煮)蜜丸。

    〔補(bǔ)陽(yáng)〕右歸飲人參 白術(shù) 山藥 杞子 杜仲 萸肉 炙草 炮姜 附子 肉桂 熟地

    〔補(bǔ)陽(yáng)〕右歸丸前飲去術(shù)、草、杞子。加鹿膠、菟絲餅。蜜丸。

    〔補(bǔ)陰〕左歸飲熟地山藥 杞子 炙草 茯苓 山萸

    〔補(bǔ)陰〕左歸丸前飲去茯苓、炙草,加牛膝、菟絲餅、鹿膠、龜膠,蜜丸。

    〔咳血〕五汁膏天冬 麥冬 生地 薄荷 貝母 丹皮 阿膠 茯苓 犀角 羚羊角 人乳汁 梨汁藕汁 蔗汁 蘿卜汁蜜熬。

    〔潮熱〕清骨散秦艽 鱉甲 知母 青蒿 地骨皮 銀柴胡

    〔遺濁〕龍齒丸人參 茯神 遠(yuǎn)志 龍齒 菖蒲 知母黃柏

    〔泄瀉〕三白廣生湯苓 術(shù) 陳 草 芍 貝 地骨皮 棗仁 山藥 丹皮 芡實(shí) 蓮子 烏梅

    〔肺勞〕人參黃 湯鱉甲(錢(qián)半) 天冬(一錢(qián)) 秦艽 生地 柴胡 地骨皮(各七分) 桑皮 半夏知母 紫菀 黃 赤芍 甘草(各五分) 人參 茯苓 桔梗(各三分)

    〔心勞〕大五補(bǔ)丸麥冬 天冬 人參 熟地 益智子 枸杞子 菖蒲 遠(yuǎn)志 地骨皮 茯苓

    〔脾勞〕橘皮煎橘皮(五兩) 甘草(三兩三錢(qián)) 當(dāng)歸 萆 蓯蓉 吳萸 濃樸 肉桂 巴戟 石斛附子 牛膝 鹿茸 杜仲 菟絲子 干姜(各一兩) 酒半升,沙鍋內(nèi)入橘皮煎,再入諸藥末為丸。

    〔肝勞〕黑丸當(dāng)歸 鹿茸(各一兩) 烏梅肉為丸,酒下。

    〔腎勞〕腎氣丸八味丸見(jiàn)一卷中風(fēng),此再加牛膝、車前。

    〔筋極〕滋補(bǔ)養(yǎng)營(yíng)丸遠(yuǎn)志 白芍 黃 白術(shù)(各兩半) 熟地 人參 五味 芎 歸 山藥(各二兩)

    陳皮(八錢(qián)) 茯苓(七錢(qián)) 生地(五錢(qián)) 山萸(四錢(qián)) 蜜丸。

    〔筋極〕酒煮木瓜粥大木瓜 水酒煮爛,研膏,裹轉(zhuǎn)筋處,冷即易之,三五度可瘥。

    〔骨極〕茸珠丸鹿茸 鹿角膠 鹿角霜 熟地 當(dāng)歸(各兩半) 蓯蓉 棗仁 柏子仁 黃 (各七錢(qián))

    附子 陽(yáng)起石(各二錢(qián)) 酒糊丸。

    〔血極〕補(bǔ)營(yíng)湯參 苓 陳 草 歸 芍 二地 梔子 麥冬 棗仁 烏梅

    〔肉極〕參苓丸參 苓 菖蒲 遠(yuǎn)志 牛膝 地骨皮 蜜丸。

    〔精極〕巴戟丸五味 巴戟 蓯蓉 菟絲 覆盆 益智 牡蠣 龍骨 人參 白術(shù) 熟地 骨碎補(bǔ)茴香 蜜丸。

    〔氣極〕益氣丸人參 麥冬 陳皮 桔梗 炙草 五味 蜜丸。

    〔七傷〕鎖陽(yáng)丹桑螵蛸(三兩) 龍骨 茯苓(各一兩) 糊丸。

    〔七傷〕九龍丹金櫻子 杞子 蓮須 熟地 芡實(shí) 茯苓 當(dāng)歸 山楂 酒糊丸。

更多中醫(yī)書(shū)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