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yàn)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bǔ)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yàn)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bǔ)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yàn)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bǔ)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yàn)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bǔ)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通治〕齒癥主方元參 丹皮知母 白芍 甘草 地骨皮山梔 黃柏 車前子 熱甚加 石膏為君,炒黑升麻為佐。有風(fēng)加荊芥,虛加杞子、熟地,去山梔。穿腮毒用消腫解毒之品,加紫花地丁、甘菊,小便不利,煎劑內(nèi)加六一散,甚效。
〔風(fēng)熱〕犀角升麻湯犀角(三錢) 升麻(錢半) 羌 防(各二錢二分) 白芷 黃芩 白附子(各六分)
炙草(四分)
〔風(fēng)冷〕溫風(fēng)散歸 芎 辛 芷 蓽茇 本 蜂房(各一錢) 煎服。
〔含漱〕開笑散白芷 細(xì)辛 良姜 蓽茇 川椒 香附蜂房 等分為末,水煎含漱,或擦之。
〔積熱〕涼膈散見一卷中風(fēng)。
〔寒痛〕羌活附子湯羌 防 升 芷 草 麻黃 蒼術(shù) 生附子 僵蠶 黃柏 有嗽加佛耳草。
〔寒痛〕細(xì)辛散荊芥 細(xì)辛 白芷 川椒 蓽茇 草烏 皂角 為末擦之。
〔溫邪〕玉女煎見一卷溫。
〔痰火〕二陳湯見一卷中風(fēng)。
〔瘀血〕加減甘露飲見本卷口鼻。
〔蟲痛〕一笑散川椒末 巴豆(一粒) 研成膏,飯丸,棉裹安蛀孔。
〔蟲痛〕定痛散辛 芷 椒 姜 歸 地 翹 連 桔 草 烏梅 苦參 漱口后咽下。
〔實(shí)火〕升麻石膏湯荊 防 歸 芍 翹 桔 芩 草 升麻 石膏 薄荷 燈心 熱甚加大黃。
〔虛火〕滋陰抑火湯歸 地 荊 防 丹 草 知 柏 蒺藜 燈心
〔腎虛〕安腎丸見五卷痹。
〔胃火〕清胃散或作湯,見本卷口鼻。
〔腐爛〕犀角地黃湯見一卷溫。
〔吹摻〕人中白散人中白 兒茶 黃柏 薄荷 青黛 冰片 吹走馬疳,出涎口外。
〔骨槽〕黃連解毒湯見一卷溫。
〔風(fēng)痛〕仙方活命飲見五卷鶴膝風(fēng)。
〔腎虛〕六味丸見一卷中風(fēng)。
〔腎虛〕還少丹見一卷中風(fēng)。
〔補(bǔ)中〕補(bǔ)中湯見一卷中風(fēng)。
〔多骨〕腎氣丸見二卷虛損。
〔心熱〕黃連湯連 梔 歸 芍 地 麥 草 犀角 薄荷 水煎。
〔木舌〕清熱如圣散翹 連 蒡 梔 柴 荊 桔 草 花粉 薄荷 燈心
〔熱壅〕琥珀犀角膏人參 棗仁 茯神(各二錢) 犀角 琥珀 辰砂(各一錢) 冰片(一分)
蜜丸,麥冬湯下。
〔木舌〕龍腦破毒散盆硝(四錢) 蒲黃(五錢) 馬勃(三錢) 僵蠶 甘草 青黛(各八錢)
麝香 龍腦(各一錢)
〔重舌〕青黛散連 柏 牙硝 朱砂 雄黃 牛黃 硼砂 冰片 研摻。
〔舌菌〕舌癥主方連 梔 地 芍 丹 麥冬 翹 草 犀角 木通 燈心 兼口唇加石膏,郁痰加貝母,便秘加元明粉。
〔舌墊〕舌墊方荊 防 辛 芷 羌 獨(dú) 陳 香附 燈心
〔出血〕蒲黃散螵蛸 炒蒲黃 研摻。
〔流血〕涼血清脾飲歸 地 芩 芍 防 翹 草 薄荷 石菖蒲
〔津傷〕炙甘草湯見一卷中風(fē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