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膀胱空虛時完全位于骨盆腔內,在充盈時其頂部高于恥骨聯合,若下腹部受到暴力作用,膀胱易受創(chuàng)傷。骨盆骨折時,骨折斷端可刺傷膀胱,也都發(fā)生在膀胱充盈時。膀胱創(chuàng)傷的發(fā)生率在平時次于腎臟及尿道創(chuàng)傷,隨著現代化交通發(fā)展將會增高,戰(zhàn)時則占泌尿系創(chuàng)傷的首位。
分類及致傷原因:
閉合傷:膀胱充盈時,下腹部遭受直接暴力或骨盆骨折均可造成膀胱損傷,多見于交通事故或房屋、土坡倒塌等擠壓傷。
開放傷:多見于戰(zhàn)時火器傷,常合并腹內臟器創(chuàng)傷。
醫(yī)原性創(chuàng)傷:膀胱內器械操作如膀胱鏡檢查、輸尿管鏡操作,腔內碎石等均可造成膀胱損傷。盆腔內手術,輸卵管結扎及疝修補術均有誤傷膀胱可能。難產時胎頭的壓迫亦可造成膀胱陰道瘺。
自發(fā)性破裂:已有病理改變的膀胱如結核、腫瘤等,多由不被患者所注意的微小外力所引起。
傷情類型
一、挫傷:暴力不大,膀胱壁未破裂,僅傷及粘膜或肌層,無尿外滲,經休息后可自愈。
二、膀胱破裂:膀胱全層破裂,有尿外滲,根據損傷部位,機制與腹膜關系,可分為:
(1)腹膜內破裂:膀胱充盈時,下腹部受直接暴力,使膀胱內壓力驟然增高,導致膀胱壁最薄弱處破裂,常多發(fā)生于腹膜所復蓋的頂部后方,大量膀胱尿溢入腹腔,引起腹膜刺激癥狀(圖6-4)。
圖6-4 直接暴力所致膀胱破裂
圖6-5 骨盆骨折所致膀胱破裂
(2)腹膜外破裂:多由骨盆骨折所引起。破裂口均在無腹膜復蓋的前壁或頸部,故外滲尿均在腹膜外膀胱周圍(圖6-5,圖6-6)。
(3)混合型破裂:多見于火器傷或刀刃傷,腹膜內外破裂同時存在。大多有其他臟器合并傷。
圖6-6 腹膜內、外破裂尿外滲范圍
診斷
一、下腹部或骨盆骨折外傷史,手術或器械損傷史。
二、臨床表現:可因創(chuàng)傷或出血導致休克,尤在骨盆骨折時,出血量較多常易發(fā)生。傷后有頻繁的排尿感,但無尿排出或僅有少量鮮血排出。
腹膜內破裂出現下腹部疼痛,常伴有惡心嘔吐腹脹等。下腹部有較廣泛的肌緊張,壓痛和移動性濁音。
腹膜外破裂因尿外滲于膀胱周圍,發(fā)生下腹部疼痛并放射至會陰部。下腹部有肌緊張和壓痛,肛指檢查直腸前壁飽滿或有波動感,但前列腺固定不動。
開放傷:傷口內可有尿持續(xù)流出。
三、導尿及灌注試驗:導尿管插入順利,但無尿液流出或僅有少量血尿。注入定量的無菌鹽水后,再抽回鹽水量明顯減少或增多均提示膀胱破裂。
有時破口較小,抽出注液量改變不明顯,故亦可有假陰性。
四、X線檢查:注入造影劑行膀胱造影可見有造影劑外滲,拍片要注意從不同角度拍攝,以免外溢的造影劑為膀胱影所掩蓋而漏診。亦可注入少量空氣,如發(fā)現肝濁音界減少或消失或透視見膈下有游離氣體,可明確腹膜內破裂診斷。
治療
膀胱挫傷:如無排尿困難,不需留置導尿管。
膀胱破裂:一旦診斷膀胱破裂應立即進行手術探查。先探查腹腔,檢查有無腹膜內破裂或其他腹內臟器損傷。如無異常,關閉腹膜后,再切開膀胱進行探查。手術原則是縫合裂口,膀胱造瘺和腹膜外引流外滲的血和尿。腹腔內的外滲尿和血清除后不用引流。如腹膜外破裂的裂口較小,縫合又困難時,可單用膀胱造瘺或留置導尿,裂口不加縫合。
開放傷需手術探查,除處理膀胱創(chuàng)傷外,對合并傷作相應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