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梔子仁 豆豉(倍用) 或加干姜少許。
表證未退,醫(yī)早下之,陽邪乘虛入里,固結不能散,煩熱懊 。更以陷胸湯繼投,愈虛其虛,病不起爾。梔、豉靖虛煩客熱,服而探吐。俾誤下表邪,一涌而出。去邪存正,此為上策。加姜者,既誤必損胃之意。若未經(jīng)下,煩悶及多痰頭痛,以赤小豆、苦瓜蒂為散主之。蓋苦能涌泄,瓜蒂苦物也。燥可去濕,赤小豆燥物也。夫病未經(jīng)下,元氣雖虛未損,頭痛挾痰,又似實癥,故用二物在上,吐而奪之,誠為快利。今人唯知汗下,而吐法全不能講究,何哉?丹溪曰∶吐中就有發(fā)散之義。戴人亦謂吐法兼汗。鏡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燒鹽調(diào)熱童便,本治霍亂攪腸,愚以治傷食瞼腫,痛連胸膈,三飲而三吐之,亦效。所謂死方活用,全者多矣。
(公元 1624 年)明.張介賓(景岳)注。三十九卷。 把《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靈樞經(jīng)》分類編次為 12 類,390 條,條理分明。附圖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獨到之見。
《類證治裁》(公元 1839 年)清.林佩琴(羲桐)著。采輯清代中葉以前的醫(yī)家著作,對于溫病、報病、婦科、外科各證,述其原因,析其不同證侯和不同治法。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梔子仁 豆豉(倍用) 或加干姜少許。
表證未退,醫(yī)早下之,陽邪乘虛入里,固結不能散,煩熱懊 。更以陷胸湯繼投,愈虛其虛,病不起爾。梔、豉靖虛煩客熱,服而探吐。俾誤下表邪,一涌而出。去邪存正,此為上策。加姜者,既誤必損胃之意。若未經(jīng)下,煩悶及多痰頭痛,以赤小豆、苦瓜蒂為散主之。蓋苦能涌泄,瓜蒂苦物也。燥可去濕,赤小豆燥物也。夫病未經(jīng)下,元氣雖虛未損,頭痛挾痰,又似實癥,故用二物在上,吐而奪之,誠為快利。今人唯知汗下,而吐法全不能講究,何哉?丹溪曰∶吐中就有發(fā)散之義。戴人亦謂吐法兼汗。鏡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燒鹽調(diào)熱童便,本治霍亂攪腸,愚以治傷食瞼腫,痛連胸膈,三飲而三吐之,亦效。所謂死方活用,全者多矣。